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4.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对唐以前君主言行的简要评论,但其评语中含有丰富的君德思想。圣德、仁德、霸德三德之间既有境界高低的不同,又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君德思想。君德不仅是君主个人的行为,它也关系民与臣。修德更有其重要性,但君德理论缺乏权力的制约,终究不能塑造完善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一文,一方面塑造了许由和藐姑射神人形象,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个侧面来揭示作品主旨,也就是作者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精神修养的最高理想境界,即无条件(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游"大道。一方面又塑造了大鹏和二虫、斥安鸟这两类对比鲜明的形象,用二虫、斥安鸟非笑大鹏来领起贯穿全文的"小大之辩",以破除"小知""曲士"对大道的非笑。同时还通过巧妙的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逻辑思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展示了作者明确的是非观点、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从实事求是地,具体地,而不是架空地分析作品塑造的诸形象入手,顺着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巧妙的逻辑思路来解读作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诸多论述环节之中。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具体的,因而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到达这种境界。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众多形象也就具有实在性了。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许多论述环节之中,因而"逍遥游"又是任何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许多形象和所描写的一些事实均具有正面意义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9.
人生境界有大小,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是一生碌碌无为。重新审视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辨,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人生境界观,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一文,结构复杂多变,论述变化奇诡,历代注家,异议纷呈,本文试图从"小大之辩"切入,具体分析<逍遥游>的结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大淖记事》如梦之倒影般显现了大淖这片匿名的世界和巧云,十一子的爱情命运,以感知生命陷溺于苦难,却被击打得更加优美,坚强这一实质,表现出汪曾祺对于人生该如何优雅地渡过苦难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短篇小说集,本文从散文创作、欣赏的角度,对其部分篇章的构思、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作了详细阐述,揭示出其散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意境和情味,体现出诗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过程中的古典浪漫;二是绘景时刻意营造古朴空灵的意境;三是写人时致力于形象独特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唐代僧人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5-68
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最漫长的旅程》被称为是福斯特的"英国小说",同时也被认为是福斯特作品中"最灿烂、最有戏剧性、最动情"的一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本文力图揭示这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即福斯特对真、善以及友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简要回顾《西游记》著作权公案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从误解产生的根源上辨疑:云台山中的长春庵和吴庵园林遗迹的检索;吴承恩、邱处机之间的文脉关联及其同名著述的根本差异;吴承恩的家世、行迹和云台山风物存留以及《西游记》中的相关描述;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胸襟、向往好恶等方面.试图求证公案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神魔斗法的神奇世界,但嬉笑怒骂背后却隐含了深刻的现实社会悲剧,无论唐僧、孙悟空这些主角,还是作品中的妖魔与凡人们,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封建思想和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对有才之人的打压、对生命个性的抹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书中人物都处在一种被束缚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