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德育中的师生关系自定义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包括彼此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相互关系。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性概念,是学校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永久结构.而是一个生成性过程,依赖于师生之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能使教师体验到生活在“学生就是希望”之中.从而超越自我生活的局限;另一方面,学生则可能体验到生活在“教师对他们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信任”之中,从而受到积极向上生活的激励。这就是师生关系的真实意义。师生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这是指教师对学生亲切之爱,对学生情感施于影响的效能。教师的爱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依恋感,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产生情感共鸣。在德育中运用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情育情,即以教师的情感“感应”出学生相应的情感。例如,教师对伟人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行,学生也会随之“感应”于内心之中。二是以情动人,即以教师的真挚感情打动学生的心,来提高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接受程度。如小学语文中《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恋之情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国重在教育,人才培养重在德育。中学生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及生活态度,并上升至价值层面。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的就是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也应该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符合语文学科性质的。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五育融合”指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五部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即立足“全面发展”重视德育,着眼“立德树人”窥见情感教育,从情感教育角度推进五育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五育融合”理论为背景,实施古诗词情感教学,然后在情感的加持下达成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学科知识,全面提高德育效果。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一为“经师”,二为“人师”。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符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7.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这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对此负有历史的重任。当前在教育战线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就是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教育。从其意义而言,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而不是偏离“德育”轨道搞“单项冒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教师动不动就以学习成绩名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忽视了“德育”,无暇在塑造学生灵魂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片面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就是考满分;就是…  相似文献   

9.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有记者问,什么是德育?一位教师说,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如何善待孩子,如何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善的引导。德育主任说,德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情感交流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交流的困惑,教师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学生常常抱怨“老师太不了解我们的心了!”如何走出师生交往的困境,作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有所为。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因此,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的热忱和关切、榜样和信念.可以说,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后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孙永恒 《甘肃教育》2007,(12S):50-50
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良好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情感逐渐成为德育研究的关注点,研究者们提及教师情感、论述教师情感对于道德学习价值的为数不少.比如欣赏性德育认为,教师的道德人格美感,可以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生活德育认为,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德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情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伯利纳和泰库诺夫就发现,情感特征最能区分“效率较高”和“效率较低”的教师.其研究显示,在区分高低效率教师的52种教师特征中,有38种(约占75%)是属情感方面的,只有14种属于教师知识或教学技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统一,应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达到最好的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理趣交融的完美境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情”,还要八”理”,更要让学生品出“味”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实、上新,把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冯家芬 《广西教育》2005,(1B):85-86
“情感教育”与“法治(班规)教育”的互动是打开班级管理之门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中有三种威信: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其实情感威信就是爱心,爱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同事之间的友爱。那么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学》课教学应重视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1.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德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并给予重视,这是因为德育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视为教师三大任务之首。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看到了德育的导向作用,无一例外地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融入性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渗透德育观念,培育道德情感,引领道德实践.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孩子进行“双爱”教育的启蒙,从小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教育效果不太理想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搞好“双爱”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是前提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对“双爱”教育的认识,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知识的掌握和爱国的情感,将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双爱”教育的成效。而现在有些教师认为在幼儿中进行“双爱”教育,离幼儿生活远,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有的则认为只要贯彻德育大纲的内容就足够了,这…  相似文献   

20.
坚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德育,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应试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缺少理解和关爱,而更多的是严厉和指责,甚至惩罚,这种缺少人文阳光照耀的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小学生为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可以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中学生能够冲破年龄、情感、意志的防线,为得到几个打游戏机的钱,可以杀害亲生父母;大学生为了过“理想”的生活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不重视德育能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