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代中国民间,凡是过年过节,或者平时遇着喜庆大事,除了习惯放鞭炮和饮酒外,往往聚众舞狮舞龙,赛龙舟,以示庆祝。自古以来,不仅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独享龙权龙威,而且广大农民建龙王庙祭拜龙王以求风调雨顺。老百姓每人都有一个生肖属像,其中一个是龙。而平日里百姓将望子读书成才和有出息说成是望子成龙,这是由来已久的成语,妇孺皆知。这些都是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深  相似文献   

3.
倪方六 《高中生》2013,(7):56-57
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从“开天地”的盘古,到“抟土造人”的女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似乎一直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应该算是“蛇的传人”。  相似文献   

4.
“龙”地名是我国地名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龙”地名数量众多,分布也很广。从其呈现形态看,有的因自然山水形势而命名,有的因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而命名。究其原因,“龙”地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土壤。研究“龙”地名文化内涵,并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不仅能够弘扬地名文化,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龙(Long)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的象征,象征着发展、吉祥与和平,和西方的dragon(龙)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7.
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有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堂,也有值得学习的“智慧”课堂。特别是在听取了“智慧课堂一2007西湖之秋”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展示课后,感受颇多。名师们的睿智、幽默,对教材独具匠心的理解,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什么是数学的“魂”?  相似文献   

8.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凡是和历史文化有关的现实生活,大致都会遇到扬弃什么、继承什么的问题,考试当然也不例外,然而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扬弃和继承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要建构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马泰奥·帕尔米耶里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  相似文献   

9.
张健  徐震  左培林  扬军 《职教论坛》2003,(15):15-19
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是各地教育厅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为促进学校实践技能教学,发掘行业创新潜力,促进学生和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而举办的一个重要活动(如去年教育部在长春更是举办了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各地学校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积极参加。期望通过活动,用事实反驳偏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向社会证明:职业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技能大比武”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本期“职教三人行”特邀请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处长张健、安徽马鞍山市教委职教研究室主任徐震、上海工商信息学校高级讲师左培林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纵观闻一多一生漫长阶段的探索,他之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历程的巨大反差即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转变为斗士,从对国家主义崇奉到对人民至上呼喊这种根本性转变,就较之鲁迅在知识分子中更具典型意义。因为,闻一多转变的认识意义超越了他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象征。因此,我们纪念闻一多,作为知识分子就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和最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而为人民根本利益勇于赴汤蹈火的不怕牺牲精神,作为各级政府则应汲取闻一多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这就是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今天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11.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在国内考古学界引起轰动,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  相似文献   

13.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3,(2):F0002-F0002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  相似文献   

14.
<正>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动物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F0003-F0003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  相似文献   

16.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  相似文献   

17.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  相似文献   

18.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在国内考古学界引起轰动,产生广泛影响。"中华第一龙"被  相似文献   

20.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F0003-F0003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