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响 《云南教育》2008,(5):47-47
学校或班级,向来对潜能生管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管理有所放松,致使一些好学生反而出了问题。因此,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有两位老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其中A老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树苗浇水。而B老人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卷起 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  相似文献   

3.
章剑和 《中国德育》2005,(6):52-52,80
有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其中一个老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树苗浇水。而另一个人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老人种的树几乎都被风刮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另一个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和树叶。问其原因,那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  相似文献   

4.
有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其中一个老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终树苗浇出,而另一个人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饿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都部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卷起沙尘暴,  相似文献   

5.
有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其中一个老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来给树苗浇水。而另一个人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将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老人种的树几乎都被风刮倒,  相似文献   

6.
7.
沙漠里的树     
每当走进书店,看到品种丰富、装帧精美的图书,都会忆起少年时代无书的遗憾。小学五年,我见到的除教材之外的书只有两三本,感觉就像沙漠里的树……从祖父到父亲,家人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家里不要说书本,就是带字的纸片也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当年曾经有一支探险队来到非洲安哥拉的沙漠地带,忽然发现一个怪物,长发随风飘舞,张牙舞爪。队员们不知是何物,个个如临大敌,纷纷卧倒,匍匐前进,直到跟前,也不见它有动静。探险队中的画家贝因斯站起来,向怪物踢了两脚,仍没有反应,大伙仔细看,才知道这是一株植物。它就是罕见的植物——千岁兰。千岁兰的茎短而粗,顶部直径1米左右,高20 ̄30厘米。茎的顶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木质化,并向下凹陷,像一个大木盆,大木盆边缘生出两片厚厚的带状叶片,这两片叶子宽30厘米左右,足有2 ̄3米长,弯弯地垂向地面。叶片的基部不断生长,顶部在沙石上逐渐磨损…  相似文献   

9.
<正>《哇啦哇啦报》消息,信不信由你:奇怪,奇怪,真奇怪,沙漠里竟然长出了一个超大的蘑菇!你看,下面一根细细的“脖子”,上面顶着一个“大脑袋”,那不是蘑菇,还会是什么?只不过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吹日晒,这个大蘑菇已经变成了坚硬的蘑菇化石了。【动脑筋,猜猜看】1.这肯定是蘑菇化石。北京猿人的头盖骨都变成  相似文献   

10.
印度塔尔沙漠西部有个古老的小镇,小镇的东端矗立着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古堡。其实,这座曾结束了数百人畜生命的死亡古堡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四壁用宽大的砖石砌成,堡顶用粗大的圆木拼封,地面铺着整齐的长条状石块,东西两壁各开一扇窗子。古堡的全部秘密,就是它几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北部有个大沙漠,整年烈日当空,沙漠里的一切都被烤得似乎要燃烧起来。有一个勘测队员在沙漠里不慎迷了路,干渴和疲劳把他折磨得走路的气力都没有了,于是只好躺在地上喘息。太阳渐渐下山了,正在  相似文献   

12.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的“体”,即教育技术文化的进步,由此才能触发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其二,应走出技术决定论和物本发展观的误区,认识到物只是发展条件,技术本无力承担变革教育的重任,人的开悟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三,教育数字化应树立物与人辩证统一的协调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统一、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以及发展短板与潜力的统一。借助上述的历史启迪,人们能够更为警醒地认识当前教育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以便有效地探索其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树的启迪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让同学们感到快乐的地方。虽然它没有缤纷艳丽的奇花异草,也没有千姿百态的假山,但却有着两棵高大出众、让我们引以为荣的桉树和榕树。  相似文献   

14.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校园里的小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特别是校门两边的那两棵木棉树,开出了一大朵一大朵鲜艳的木棉花,好看极了!  相似文献   

15.
一本足有一斤多重的厚厚的书稿《掘开生活之源,引来创作清泉》是书稿中的一部分,洋洋数十万言,摸起来就放不下,一气儿读完;语言如山涧流水,清澈纯净,朴实无华;内容如一块硕大的璞玉,于原生态中见精华;读来,心灵震颤,由衷赞叹:好个王香兰,十年磨一剑,“亮剑”语文界,“扬眉剑出鞘”。这是我阅读该书稿的真实情景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这是篇常识性的讲读课文。课文紧紧围绕骆驼为什么“叫做沙漠里的船”,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能力。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是在沙漠中长期生活形成的,靠了这些适应自然的生理能点,它才能在沙漠中生活。教学目的1、掌握10个生字,注意区别形近字“漠、摸”“锋、峰”等;理解“胼胝”、“驼峰”、“脂肪”,“广阔无垠”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里的‘船’”。4、学习给课文划分结构段,概括段落大意。  相似文献   

17.
刘炜 《黑河教育》2014,(11):66-66
正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沙漠里的"船"》。教学目标1.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教学难点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播放儿歌《骆驼》)听了这首好听的儿歌,同学们对沙漠是不是更加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3课《沙漠里的"船"》。(板书课题:沙漠里的"船")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8.
黑板角落里的图画到了高年级,有的同学就会在作文的结尾来几句议论或者抒情。其实这也是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这议论和抒情就好像是一棵树,它是从记叙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又反过来提升了记叙的内容,让文章的中心思想像一面旗帜一样哗啦啦地迎风飘扬。说得来劲了,老师就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块土壤,再在土壤上画上一棵树。“这树没有根须咋站得住呢?”有一次,诸葛大生看出了一点问题。老师第二次再画树时,就专门用黄色的粉笔画了许多像胡须样的东西,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树的根须。根须抓住了土壤,土壤供给根须营养。就像诸葛大生说的,这树没有根须…  相似文献   

19.
<正>1他,叫穆罕默德·高山,是个地地道道的埃及小伙子。2我那趟纯粹的埃及自由行,最后定在了十一月中旬出发,主要目的有两个:感受埃及最大的两个节日之一——宰牲节;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耶赫潜水。沙姆沙耶赫,是沙漠里的一片销金窟,欧洲富人的  相似文献   

20.
湟滨 《成才之路》2011,(3):100-I0017
澳大利亚西南部有一片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沙漠,这里雨水稀少,干旱异常,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因为没有高大树木的阻拦,狂风终日从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过,好像要把地平线扯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