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113O──1200)是南宋时代的一位卓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祖籍是江西婺源松岩里,他父亲朱松在福建剑南州(今南平)尤溪当个县尉小吏,这里也是朱熹的出生地。不久,朱松因参与反对秦桧降金议和,...  相似文献   

2.
紫阳学派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61-161
紫阳学派是朱熹理学的别称。紫阳山位于歙县城南,朱熹的父亲在歙县读书时,经常到山上游玩。后来朱松任福建尤溪县尉,经常想到读书时游紫阳山的乐趣,便刻了一方“紫阳书堂”的印章,时时把玩。朱松去世后,朱熹便把“紫阳书堂”四字制成匾,挂在书房,又自号“紫阳”。后来学者于是称朱熹为“紫阳夫子”,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朱熹去世后,宋淳祜六年(1246年),徽州知州韩补之又以朱熹号“紫阳”,在紫阳山建书院纪念朱熹,理宗赵昀赐额“紫阳书院”。  相似文献   

3.
朱熹入徽考     
徽州(新安)为朱熹祖籍所在,当地朱熹亲友师弟子如云。朱弁、祝确、朱松、朱槔、李缯、罗愿、程大昌、程洵、程端蒙、李季札、滕磷、滕珙、潘履孙、谢进、许文蔚、张敦颐、汪楚材、程鼎、程先、汪清卿、汪端雄、汪莘、程耘、祝汝玉、张珍卿……,其犖犖大者,略见于《新安文献志》及徽州地方志乘。朱熹虽居闽中,但与故乡书信往还不断,新安士子入闽问学者也络绎不绝。通过  相似文献   

4.
一、朱熹的生平及其教育活动朱熹,字元海,号晦庵,现江西婺源人。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死于福建建阳。终年七十一岁。幼年受业于理学程伊川学派。十八岁登进士第,六十九岁罢官回乡。朱熹所处时期,南宋偏安江南,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朱熹在阶级斗争上,不满豪强大地主兼并农民土地,肆意压迫农民。他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想通过教育和一些改良措施,防止农民的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5.
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极富生命情趣的人。朱熹在福建的福州、南平、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等地留下了榜书、题名和诗刻等不同类型的摩崖石刻。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的价值体现在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朱熹的书法艺术、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提升摩崖石刻所在地的旅游文化品位。研究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对推进朱子文化研究,进而展现出伟人朱熹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在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00周年。 朱熹从小就聪颖好学,19岁考中进士。在后来的50余年中,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奄、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龙溪,宋代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思想家。朱熹十九登进士第,六十七岁落职罢祠。他一生主要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吏九年、其余四十余年都以祠禄从事讲学和著作。他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著作浩翰,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又稍具系统的心理学思想。虽然他的心理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对于许多具体心理问题的论述却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朱熹著作多达数十种,他的《文集》、《语类》、《四书集注》等是研究其心理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8.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生在福建,所以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派。宋代的理学有“濂”、“洛”、“关”、“闽”四派,作为“闽”派代表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正宗”,对后来的各代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书院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据说还在朱熹四岁时,父亲教他学说话,指着头上的天空说:“这叫天。”小朱熹接着问了~句:“天之上是何物事?”让其父大为惊奇。这种对自然界的好奇和疑问持续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禾子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F0003-F0003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14岁的朱熹因其父病逝,奉父追命,随母离开建州环溪精舍,投奔五夫镇的刘子羽、刘子翚兄弟。朱熹在此从学、著述、授徒,生活近50年,使五走成为朱子理学圣地。2006年福建和全国朱子研究学者在此召开“2006年朱子论坛”,研讨朱子理学。  相似文献   

11.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公元一一三○——一二○○年)是南宋儒家的主要代表,反动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曾公开声称:对孔孟之道“用力既深,而自信愈笃,修身守道,以终余年,此外实无毫发之余念也”。朱熹的一生,除作过几任地方官直接镇压人民而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福建武夷山等地从事教育活动,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动教育理论。元、明、清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反动派,都把他捧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家”,为封建统治“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相似文献   

13.
朱松因"朱熹之父"的身份标签,其理学追求和政治实践得到彰显,而其诗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却被遮掩。《韦斋集》中的朱松,是一个坚守美好品性、追求高洁人格的贫士,一个希望有所建树、又渴求回归精神家园的游子,一个前途迷茫、不停探寻的求索者。朱松诗歌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表现其情感结构与人生追寻:草木之恋反映了朱松的个人境遇、人格理想和高绝境界;故土之思叙写了朱松离开家乡、异乡梦落、家园向往的生命旅程和精神归宿;心灵安顿表现了朱松理学求索、佛道寄托及对陶潜之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婺源人(原属安徽,今江西)。他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对后世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朱熹十八岁登进士第,六十九岁罢官还乡。五十年中,他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担任地方官吏十四年(其中做过南宋宁宗皇帝的老师四十天),私人讲学先后约三十六年,占大部分时间。即使在任内,每到一处也积极开  相似文献   

15.
朱熹(1130—1200)是对中国历史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政治、教育甚至经济思想均持续引起研究的极大兴趣。这中间唯一的例外是,朱熹的学美学思想的研究却一直处于低谷,偶有涉及也大都取贬斥的态度,然而,不仅设想对社会化有着广博关怀和极深造诣的朱熹遗落了学这一重要的化形态是违背常理的,而且,设想对当时社会化有着支配性影响的宋明懦学竟未能对学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是难以置信的。实际上,只要我们略略一翻《朱子集》和《朱子语类》便不难发现,朱熹在其漫长的教学和述生涯中(夹着大约六年的短暂的仕途),不仅作了大量的学论述,而且既便与同时代的其它诗家相比,朱熹的学论述也丝毫显不出有漫不经心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试论朱熹大书《千字文》的书法艺术董路谊,时善刚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自号晦庵、遁翁,别称考亭、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登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曾任转远使、焕章阁待制、秘阁...  相似文献   

17.
朱熹从22岁担任福建泉州同安主薄开始入仕,到70岁致仕,前后近50年,而真正从政的时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为政时间虽然短暂,而“政事却有可观。”他根据自己的政治实践,并以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对南宋乃至宋以前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看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思想,其间蕴含着不少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诗人。美丽的武夷山水,给朱熹创作提供了灵感.数十年创作出大量的诗词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武夷山水增添许多光彩。朱熹诗学之成就,值得后人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朱熹     
《中文自修》2012,(5):2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然皆是无实权之官职。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朱熹被革职。庆元六年(1200)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