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见的事业。文艺是无之中创出有,批评是在砂之中寻出金”。这是郭沫若1923年在谈及自己遭到不公允的批评时感慨系之的话。郭老强调批评中的“发见”功能,强调批评家从“砂中寻出金”,就正是强调批评的见地,强调批评家的“识”和“特识”。何谓识?从词的本义及其演变意义考察,识有常、知、审、记的意思,而“常”又为“旗虚悬摇曳如群”中群的转注,故识又同帜,有标、幡之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识的阐述,扬弃了  相似文献   

2.
人们经常从类型学角度,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或为主体批评与客体批评)两大类。认为前者注重文艺主体因素,将批评看作批评家主体意识的投射,后者强调文艺的客体因素,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逻辑判断。尽管有许多研究者将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客体(观)批评来对待,而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批评家在思维方式、文学观念、个性气质、批评视野和批评过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同样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批评形态,即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两种批评模式类型。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的主观批评。是以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5日报道,日前,“批评与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行。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说:“我不知道批评是活着还是死了.批评家们的生存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指出:“我们现在的文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商业化、市场化、大众化。但是学院里的批评家们还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封闭的文本,不考虑它是如何被生产、被消费的。  相似文献   

4.
台湾著名龙学研究家沈谦在其博士论文《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①指出"学"、"识"、"才"为批评家之必备批评素养。所谓"才"系指批评之文才,"学"为批评家应具备的学问与学识,"识"为眼光识见。沈谦阐释了三者相辅相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台湾著名龙学研究家沈谦在其博士论文《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①指出"学"、"识"、"才"为批评家之必备批评素养。所谓"才"系指批评之文才,"学"为批评家应具备的学问与学识,"识"为眼光识见。沈谦阐释了三者相辅相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批判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文艺思想和文艺心理学观点在当代国际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既有合理的成份,也有不少的谬误。弗洛伊德将其“深层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艺研究和批评之中,有助于重新认识文艺创造内在心理机制的某些决定性因素和隐秘动因,他对儿童游戏和创作心理、梦、幻想等问题的研究不乏新意和创见,构成了自成一家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体系。但弗洛伊德过份强调人的本能欲望,抽空了人性的社会历史政治内涵,导致了研究和批评的极端化倾向,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揭示文艺创作实践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反浪漫主义的“非个性”化理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创作论及批评的目的与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的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艾略特的文学和批评理论,并认为艾略特既要求批评要做到“非个性”化,尊重艺术形式本身,又要把批评置于传统意识的绝对权威之下。这种观点为新批评派提供了思想倾向,但其许多认识又与这一流派其他理论家的主张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美刺     
儒家对诗歌社会职能的要求。语见《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美”,是指对统治者“盛德”的歌颂。“刺“,指对统治者政治失当的讽刺与批评。其间虽渗透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倾向性,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它要求诗人密切注意社会政治,用诗歌进行颂扬和批评;不少批评家、作家又强调以规讽为主,遂使后世很多诗人常以此为武器,勇敢地揭露封建社会现实的积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人、丹纳的阐释得到进一步完善,又经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拓展、延伸,其地位在文学理论界得以完全确立。纵观社会历史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批评视角上,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经济因素缺失;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体上升为文学与社会互为主体;在方法上,从单纯以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发展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12.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的诗学批评是在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诗的批评中确立的,是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趋向的呼应,其同现代诗的契合之处,在于对“纯诗”的追寻和倡导。在具体批评中,李健吾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接受,先形成“独到的印象”,再“形成条例”,基本原则是强化主体意识的“自我发现”,深入作品内部的文本分析,立足建设目的的自由批评。李健吾强调诗人的经验和批评家的经验双向交流,具有现代批评精神;同时,李健吾又强调诗学批评对诗歌作品的审美超越,可以包括阐发关系、互补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从“异元批评”的存在入手,指出“异元批评”使得在批评同一对象时,不仅见解迥然有别,而且批评的各方无法对话。随着对话这一国际潮流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批评家期盼在学批评领域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现批评沟通。对话批评需要一定的共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学和学批评的共识。前构成对话批评的前提,后构成对话批评的原则或根据。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相汇,对话批评是批评家与对话之间以学本为中介共同探讨人类的价值问题。为了进行对话批评,学批评必须走出自我孤立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形态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人才注重顿悟式的批评,缺乏体系的建构,所以中国古代的文艺人才思想,除少数作家,均为零星见解;从理论内容来说,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反对神怪,没有出现全民信教的局面,所以中国古代文艺人才思想“神授”“天才”论较弱,而强调后天的学习与努力;从理论发展来说,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占主流,在文艺人才思想上,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反对非理性创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批评个案,李健吾的批评值得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批评既能保持一种源自创造的激情和宽宏心态,同时又能具备敏锐独到的识力和眼光,既可探骊得珠,又不忘指陈厉害。因此,“寻美”和“求疵”构成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二重精神品格。总体来说,前者占其主导,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从而使其批评既有可读性,同时又有利于批评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昆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十卷本,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谭五昌博士精心策划,陈旭光、谢有顺、张光芒、刘复生、敬文东、路文彬、何言宏、夏可君、庄伟杰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锐批评家加盟,昭示着这套文丛出版的意义非同凡响。能被冠上“新锐”二字,本身也表明这十位批评家的不同寻常,“他们思维敏锐、见解独到、学养厚实、眼界过人,是新世纪最可倚重的一支批评队伍,也是新世纪中国文艺事业极为有力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套文丛涉及面较广,对近一二十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创作、文化现象和理论方法等都进行了批评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目前国内最为活跃的一批批评家成果的集体展示,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批评水准和研究高度。  相似文献   

20.
保罗·古德曼(Paul Goodman,1911—1971)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教育批评家和文学家。本世纪60年代初,正当美国朝野大多寄厚望于公立学校,要求学业优异,强调精英教育,以与苏联相抗衡之时,却有一支异军突起。这派人士激烈地批评美国现行的公立学校制度,谋求从幼儿园到学校的根本变革。其著名的发难者即是古德曼。他被认为是新急进派的代言人,“自由学校”(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