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卫红 《物理教师》2005,26(4):3-24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学生必做的“学生实验”.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与本实验目的相悖的怪现象,这些怪现象的存在是事实.探究这些“怪现象”虽非本节课主题,但真正解释好这些“怪现象”,既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又可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对成就学生的良好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难以回避的.  相似文献   

2.
陈林锋  傅兴锋 《物理教师》2005,26(11):35-35
本刊2005年第5期刊登了《开发“地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有趣实验》,原文(部分)摘录如下:“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时,我把教材中的3个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并组织学生做利用地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有趣实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做法如下:如图1,在教室内,用一条长导线的两端接在电流计上,导线与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请两个学生在相距7~8m处朝东西两侧站立,像跳绳子一样摇动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线做切割地磁场运动.我们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闭合电路中有电流产生.”笔者认为该实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中的"入微"与"创新"策略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历年高考题中有创新意识的实验题,并从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目标的理论高度进行了提炼和归类分析;对高考化学实验考查中的“入微”与“创新”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章通过对新形势下“两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寻求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把分层式教学法引入“两课”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延伸课堂教学;积极推进“两课”考试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探索性实验能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现象和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抽象概括、总结和归纳,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探究”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已受到教师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探究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表明,许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比较混乱,他们对诸如:是否每节课(或每个知识点)都要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否每节探究教学课都要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在探究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尽管课本上也安排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但是由于受注人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多数教师还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实验也是按照课本计划好的实验程序进行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谢宇农 《生物学教学》2004,29(10):29-30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必做的重要实验,它是讲授“光合作用”时所做的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在历年高中实验会考的“高中生物学实验考查试题”中也都有它。在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常会发现按照教材指导,有时很难获得高效率和满意的实验效果,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经过探索对实验材料的选取、提取剂的使用做了一些改进,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把物理知识、物理实验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内容纳入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如在讲电磁学时,强调电场与磁场的“对立统一”;在讲述“裂变”和“聚变”时,强调它所需要的条件,使“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得到充分体现;在讲气体三定律时,强调它是实验定律,是通过无数次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从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讲授“简谐运动的图像”时感到描绘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操作不够方便,描出的图像不便于分析,因而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按本文方法改进制作的“简谐运动的图像描绘仪”,结构科学合理,使用方便,效果极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西江教育论丛》2005,(3):49-50
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3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演示实验教学是把各种事物的现象以直观的手段显现出来的课堂教学形式.演示的现象清晰生动,演示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种稍纵即逝或缓慢变迁的现象,通过演示的手段直观生动地作用于学生感官,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其常见形式有:①启发性演示实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②巩固性演示实验,先讲授教学内容,再观察实验现象;③扩展性演示实验,扩大学生对一些重要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④示教性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4.
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不良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各物质问的相互转化关系,理论的推断,化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巩固,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都需要化学实验的验证或发现。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在进行分组化学实验中,由于出现某些不良的现象,实验效果往往不怎么理想,以致不能完成预定目标、实验目的,甚至导致发生事故。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下我就对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可能表现出的现象及矫治的方法做一介绍,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也希望通过本文,能与同仁们在实验教学方面共同探讨与反思,达到“共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课标要求,实施探究式教学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等环节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物理规律。分析数据找出物理规律有时要花很长时间,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就走捷径,直接把数据理想化,凑合成可以“探究”出规律的数据来,再让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用结果来验证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这种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严重违背了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证伪性”实验指的是用来验证猜想的实验结果与猜想预言发生矛盾或存在差异的实验,在科学探究中“证伪性”实验分为“真证伪”实验和“假证伪”实验。“真证伪”实验揭示了原有科学猜想中隐含的客观矛盾,要求科学家改变原有猜想,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假证伪”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原有猜想矛盾或存在差异,但产生这种矛盾或差异的原因是实验方案有问题或受另外新的因素影响,而原有科学猜想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我院化工、制药等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是在“大一下”和“大二上”开设的,共32学时.由于学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怎样在学时有限的实验课中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原理、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实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是“按方抓药”,被动地按照教师或教材所讲内容进行实验,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而且实验中大量的准备工作都由教师或实验员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演示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20.
蒋敏 《生物学教学》2006,31(12):48-49
“实验贯穿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制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思路为:“实验导入→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或规律→验证结论或规律→应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四节“渗透作用”为例来探讨这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