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信息专递     
一位现代人与孔子的千年对话朱华忠A,“有教无类”是个理想化的口号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它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与富、不分智慧与愚昧的类别,机会均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教育思想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有可能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口号。然而,孔子好像有点言行不一。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就给人留下批判的话柄。为此,胡适、鲁迅等人也猛烈地批判孔子:提出“打…  相似文献   

2.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不分贵贱,皆能爱教。春秋末期,学术下移。竞相为士以及社会发展急需更多人接受教育,时代趋势,为孔子提出这一思想提供了社会根源;同时,由于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理论,又为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有教无类”在春秋末期产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原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记述孔子教育言行的《论语》中有此一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南怀瑾先生曾解释道: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麟 《吉林教育》2006,(1):18-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追求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古代的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教育的平等性”乃至1948年“受教育权”,被纳入联合国以世界人权宣言,无不说明人类社会把平等教育视为理想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提出的背景之三,是严重的社会经济中的贫富不均冲击了教育和学校,极大动摇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孔子的教育学说中.对教育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或者说是一个本质性的功能认识,就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按其传统的诠释,“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接受教育”,按“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的语法结构来诠释,有了教育.人们就不会有更大差异(类)。孔子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就把他的核心价值观——“仁”渗透在教育中的。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异愈渐拉大,也就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或者说社会的贫富不均是造成教育的差异悬殊的根末原因,是扭太差异的原动力.这是从经济对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6.
文摘     
“有教无类”新解“有教无类”表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精萃。历来注家都把它理解为“教育不分对象”。谢质彬在《文史知识》提出新解。谢说:孔子的这句名言即“有教则无类”。它是由“有教”和“无类”这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有教”是有教育意思。“无类”是没有种类的意思。正确解释,应指人们智能的种类即  相似文献   

7.
朱金富 《教书育人》2011,(12):68-6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提炼孔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谈教育的对象问题,都把“有教无类”理解为“教育不分对象”——什么样的人都给予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内容,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内容,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很多至今仍闪烁光辉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温故知新”等.而“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终其一生,孔子都在践行着“有教无类”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金兰 《教育探索》2003,1(7):25-27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人的素质的教育模式。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含有朴素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六艺”与“六书”教育,反映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为了塑造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君子人格;启发式教学与注重知行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黎莉 《文教资料》2009,(34):103-105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孔子开办私学的指导方针.也是孔子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有力体现。“有教无类”教育信念,是在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及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仅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而且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深刻理解“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内涵,借鉴和发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强调教百公平、公正,实现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当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苏旭 《辅导员》2009,(9):53-53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主张,意即有教育的地方,就不应把受教育者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厚此薄彼。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毕生躬行着他的教育思想,造就了我国古代教育“弟子三干,圣人七十二”的辉煌,被后人尊称为“万代师表”。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和教育要求已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理应比古人更有发展才是。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西方古代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主张施教对象不分贫富,不拘一格.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平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教育平等”何以可能?这个命题从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时间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其核心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19.
于洪雁 《考试周刊》2013,(83):169-170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的“因材施教”;不分贫贱、富贵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的“有教无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启发式教育原则”.此外,还对教师提出了“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要求.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弟子对话的研究,重新审视其所体现的上述教育思想及对现今教育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它要求政府、社会、教育者秉承公正的原则,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受教育者平等对待。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体现了他的教育公平思想。而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就意味着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