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位令我一见就心生敬仰的清雅女子,生自日本的兵库县,她是闻名日本的一位书法家,且在国际上也名闻遐迩。 我们一向自豪地宣称:当今书法好像只合汉字有缘,而能以文字称之为艺术称之为家的,当然更非中国莫属了,不想日本的这位南鹤溪(Minami,kakuei)女士,却是这样一位既非中国人却把中国的汉字书写得非常出色的书法家。 说她“清雅”,是指她的容貌更指她笔下的字。我与南鹤溪相识在4年前的暮春。那次访日,真没想到这位名叫南鹤溪的女子,对浙江省对外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10日中午,我在局门口的一张讣告前停住了脚步,讣告上一位神态优雅的外国女士的照片对我并不陌生。她就是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的英语专家——陈必弟女士, 老人享年91岁。我和这位老人有过三次简单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过客     
我必须承认,我一直知道这些人在这儿活着——这些僧人,这些游客,和 这些以寺庙以游客为生的小贩。但我毕竟今天才看见这些寺庙这些脸。 对于我,它们只在此刻才真实地存在,而早晨已经过去,黄昏尚未降临,片刻之后,我就将离去,佛教名山九华的暮鼓晨钟此次我是听不到了,我只听见钟鼓在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的阴影里沉寂。 出祗园寺,拾级而上肉身殿,闻名海内外的九华肉身菩萨即在此殿。绕殿一周,恰好遇见司签卦之职的中年僧人指着一位老尼对佛门和尚说道:“这位老师太八十多岁了,这几年她每年一次从山西太原来我九华进香。”八十多岁?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4.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从头到尾都没向这位女士  相似文献   

5.
买菜管理学     
一位老板向我诉苦说,他的公司管理极为不善。我问这位老板:"你到菜市场去买过菜吗?"他愣了一下,答道:"当然。"我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人总是想办法缺斤少两呢?"他回答:"是的,是这样。""那么,买菜人是否也习惯于讨价还价呢?"  相似文献   

6.
福建纪行     
1998年是福州建城2200周年。我荣幸地被邀请去参加庆祝活动。2200年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我这个美国人的想象范围,因为美国还没有一个超过300年的城市。我与另外3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一位日本女士,两位分别来自德国和秘鲁的先生——一起去了福州。此外,我们还去了福建省的其他4个城市和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也许,描述整个旅程是最好的,因为每一站都有其独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日中友好 会馆门外,一些日本右翼分子聚在一 起,高喊着对中国不友好的口号。而正 在此时,中国青年也正由于日本政府在 侵略中国问题上死不认罪的态度,进行 着反对日本“入常”的网上签名活动。就 在中日关系大幅降温的时刻,由日中友 好会馆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家——杨力 舟、王迎春的水墨世界”画展开幕式正 如期在会馆美术馆内举行。展览现场, 中国两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形式新颖, 笔墨酣畅,日本文化界名流云集于此, 畅谈感受,交流技艺,让人觉得这里才 是真正的春天。 入夜了,一位梳着短发.身着职业套 装的中年女士仍坐在会馆的办公室里, 静静地读着一篇篇日本观众的留言,其 中一位50多岁的日本公司职员在留言簿 上这样写道:“看了展览,知道了中国的 水墨画是可以这样自由的,什么都可以 表现的,我感到很惊奇。特别感觉到了 杨先生作品中马的力量,王迎春先生作 品中人的表情纤细之美,对我来说这是 一次很新鲜的体验。”还有的观众留言 说:“在日中关系这样特殊的时刻举办此 展,你们辛苦了!两国的友好对于亚洲, 对于全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 展览,我们了解了崭新的中国。” 她此刻读着这一条条观众留言,从 心底涌上的兴奋扫去了白天因忙碌而带 来的疲惫。这位女士就是此次活动的策 划者,同时也是日中友好会馆文化事业 部的负责人李学惠部长。  相似文献   

8.
吴伟 《对外大传播》2009,(10):41-41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马克思,我认识他时,他是贝塔斯曼的高官或高管,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贝塔斯曼高官。这位马克思,和我们中国人敬仰的一位伟大导师同名。  相似文献   

9.
1962年的一天,一位名叫雷锋的战士被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的名字却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是因为,这位普通的士兵在其20多岁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做了无数件对他人有利的好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以题词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发出过他向学习的号召。中国人学习雷锋至今已30多年,但他们中的大多  相似文献   

10.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