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中的第一课时就是凤头,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现在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厚重重,实在有料,因而大凡公开课,第二课时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殊不知这就忽视了第一课时的精彩亮丽: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只要教师在文题、文意、文情上下功夫,第一课时也可以绽放精彩。一、抓文题文题,是一篇…  相似文献   

2.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同样,一节好的政治课,这三部分也缺一不可。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重,实在有料,因而但凡公开课,高潮都安排在这一部分。殊不知,这就忽视了开头的精彩亮丽和结尾的释放升华。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做秀是教学及研究中的误区。不能因为公开课有人做秀就把公开课从教学研究中抛弃,“做真”的公开课依旧有价值,教学研究依然需要。要坚持“做真”的公开课,走出教学研究的误区,发挥它的本源价值。  相似文献   

4.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同样要有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  相似文献   

5.
讲课中的“凤头”──引入新课的尝试邓春梅古人说文章的头要像“凤头”,引人入胜;体干要像“猪肚”,饱满充实;尾要像“豹尾”,收束有力。这虽讲的是一篇文章的做法,其实这对我们讲课也很有启发。一堂课的教学,若能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就可以提高讲课的...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2006,(3):9-9
常态性公开课是指执教要“公开”我们平日上课的基本状态。它要求:1.教学准备要常态化,执教教师的备课应该按照平时的状态进行。2.教学过程要常态化,是指要按照个人的理解对教学过程进行常态化的设计,注重实用性。3.教学用具要常态化,要求公开课执教从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选用教具。常态性公开课以“自然、实用、有效”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真实中展示教学过程,让教师在真实中得到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勇———我们需公开课一、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要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凤头、猪肚、豹尾”是戏剧家的创作经验,把精美的“凤头”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讲课也要有个如“凤头”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9.
说说公开课     
《小学自然教学》2010,(2):44-45
我这样看公开课 1.公开课表达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有老师认为,公开课就应该是“千磨万磨”磨出来的“成功课”,公开课是不能出现偏差的。其实公开课最重要的是要诠释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说到课堂教学,人们对它习以为常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没有派上用场,仍有几项具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要知道,来自各校的听课的老师们手头都有一份公开课“简案”。原本想借  相似文献   

11.
说说公开课     
《科学课》2010,(2):44-45
我这样看公开课 1.公开课表达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有老师认为,公开课就应该是“千磨万磨”磨出来的“成功课”,公开课是不能出现偏差的。其实公开课最重要的是要诠释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的讨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之前,经常有老师对此进行探讨。公开课打磨到作秀的程度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学中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行为,心照不宣的话题。公开课要不要打磨?要打磨!因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公开课,只要是“公开”,理所当然地要打磨得好些,亮些,让“公开”的东西更美些,让公开课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起到交流教学技巧,传播教学理念的目的。但凡事必有个度,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公开课打磨过分了,成为作秀课,使公开课失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课是教师“精神的盛宴”。它让教师的精神与心灵在“阳光的”课堂相遇、相通,实现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共享。公开课的执教者承担公开课任务后,无一例外地调动潜能,追求成功。当他们不辞辛苦地“打磨”公开课的同时“,公开课”又毫无疑问地“打磨”了教师的自身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文章开头要像“凤头”,凤鸟是何等地美丽端庄,文章的开头能和“凤头”一样,那多漂亮!文章的开头,尤其是考场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带给阅读者的是第一印象,大意不得。不管你如何开头,一定要让阅读者看到后,能心中一动,眼前一亮。这也是本章训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它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  相似文献   

18.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李立军 《湖南教育》2000,(17):42-42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个语文教师要在一堂公开课中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热闹”与“门道”的关系,就得力避以下几点。一无“的”放“矢”“矢”不中“的”,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要上好一堂语文公开课,施教者首先要“目”中有“的”。这里所说的“的”,不是那种抽象的、不便操作且难以测量的、侧重于内隐的心理体验的“教学目的”,而是指具体的、便于操作巨容易测量的、着力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它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传授知识、技能等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此处“质量要求”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  相似文献   

20.
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公开课颇多微词,认为公开课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假不可信。公开课似乎成了“假课”的代名词。然而.举目四眺,公开课“涛声依旧”.它依然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依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必不可少又精心制作的一道“大餐”。其实,公开课本身并没有过错。上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家常课,错在人们在实践中为了功利将其“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