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析了克林顿执政时期政治领域的对华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提出美国把中美之间认识上的差距和争论当作维护国家利益、推行全球战略的手段,干涉中国内政,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制造障碍。因此,未来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应是主动的一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美经贸冲突的政治内涵:第一,美国政界领导人对冷战后中国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地位的认识;第二,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偏好的重新抬头;第三,最惠国待遇问题的政治内容;第四,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第五,美国全球战略的背景,并认为,出于政治、经济和战略的考虑,美国一方面会继续推进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将不断在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以求全面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  相似文献   

3.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利益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身利益需求。在防范中国、借重中国中,维护美国的亚欧安全利益;在其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商机无限的大市场的紧密结合中,确保美国下世纪的经济利益;在合作与接触中,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中国,确保美国全球民主化的政治利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增加,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多,但战略目标上的根本矛盾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战略基本目标是获取全球事务的“领导权”。其对华政策的目标则是“西化”、“分化”中国 ,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防范、遏制中国 ,把中国融入以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中去。只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中美关系 ,两国关系才会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8.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呢?如果仅仅认为是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诚然,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无疑是美对华战略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本文试图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形势出发,来分析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动因。 一、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客观形势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 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就职之时,美国正被一系列国内问题所困扰,美国开始衰败,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势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美建交前后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双重考量下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基。同时两者又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双重运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们今天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呈现局部收缩与全球再平衡的特点。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或者说是战略克制的背景下,奥巴马与尼克松都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调整,力图使军事利益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重合。与尼克松对华缓和关系不同的是,奥巴马注重对华"软遏制",重视利用"国际规则"施压以维护美国的制度霸权、制约中国的崛起环境以谋求本国的经济利益。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势必会发生新的调整,从而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对此,中国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加强与美国新政府的战略沟通,引导中美大国关系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进入克林顿、布什两位总统执政期。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两任政府对华政策表现出连续性和灵活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中美关系的积极、健康发展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贯穿着自身利益与争霸企图,是对中国主权和内政的粗暴干涉,且最终完全走向反动  相似文献   

16.
苏俄建国初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不断重新建构其国家身份与利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对华政策,发表三次对华宣言,最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文章循此线索,分析在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下,苏俄对华政策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活动中,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正式接触的开始。因此。通过对美军延安观察组活动的思考,进而深入研究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将大有裨益。 一、利益驱动: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动因之思考 利益是各个国家国际交往和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外交政策的调整往往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变迁对国家利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美国国家利益在东亚,尤其在中国面临种种挑战和“机遇”的结果。 美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当时中国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美国曾打算调整其对华政策,于是出现了“等尘埃落定”的待决策局势。然而,随着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日益巩固,特别是其反共反苏的全球战略,决定并制约着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必然是敌视、封锁、遏制甚至武力干涉。历史是公正而无情的。美国的这一努力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9.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表明布什将继续推行其上一任期确立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安全政策,但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布什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寻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将中国视作“潜在的挑战对手”。因此,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基本走向,应当是与上一任期既有延续又有调整,总体上延续,局部调整,战略上延续,策略上调整;“接触加防范”,“合作加遏制”以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所期望的国际体系的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尽管中美关系中还存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不利因素,但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中美关系已呈相对稳定与成熟趋势,新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在回归稳定轨道的基础上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殂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