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级管理环境从其形态上可分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班级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情感状态,独特的心理环境.班级规范化、正常化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不同于其他班级的特征.也即班级的风气风格、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等)和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依教育目标建设的班级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布置以及教室内的课桌、挂图、标语等附属设施)。  相似文献   

2.
隐性德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潜移默化逐步产生的累积效应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其他德育环境相比,高校的隐性德育环境更具有可控性。  相似文献   

3.
刘毅刚 《教师》2008,(2):11-12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隐含在它所创设的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突破只重视课堂教学的传统,充分认识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是隐性德育;隐性德育表现在教师的素质,各门学科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情感教育等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口号着的校园里,标语默默地展现着自己的功用。一方面,标语代替了权力主体而实施着权力,要求权力客体这样、那样,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另一方面,权力客体并非全然接受这些规范,他们在受制于权力约束的同时也在反抗着权力的压制。在学校中,标语本来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可是在现实的标语中我们却看不到文化的影子。因此,还标语以文化性,让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场所,这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互穿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的德育,如:政治理论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教育等早已被人们重视,但隐性的德育迄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下面笔者就中学文化课课堂教学,着重谈谈隐性的德育。所谓隐性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对隐性课程的探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教育学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学校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中国有着良好的德育传统。然而,随着知识观念、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途径等正在日益受到冲击,传统的显性德育途径也越来越体现出更多的弊端。开发隐性的德育途径既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探索,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德育课程问题,国内外一些课程专家对显性德育课程做了很多论述。文章从内涵拓展、类型结构、功能表现三个问题上论述隐性德育课程,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13.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  相似文献   

14.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实现对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引导、陶冶、激励和规范作用.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从物质形态、教师的主体行为形象、学生的同辈交往活动以及在文化互动中形成的班风、校风等方面,对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渠道,而这个渠道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不像显性教育那么明显、直接,但它们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德育过程中,政治课、品德教育课是德育课程化的主要形式,负有直接系统地进行德育的任务。其他各科的教学均有教育性,因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自然和谐地渗透德育,负起育人责任,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纵观学校的德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将常规的教育方法、内容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强调规范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将显性教育强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强化显性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与之并举的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万变,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中,隐性德育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多方面关注。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响高校隐性德育的诸多因素,试图理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隐性德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9.
20.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