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同学学习不刻苦,作业不认真完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不以为然;也有的同学浪费粮食,逃避劳动。却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甚至有的同学违反学校常规,做了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事情却不感到自责、内疚……出现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最重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2.
谈羞耻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感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需要。当前学生羞耻感淡化,有必要进行羞耻感教育,提出培养学生羞耻感的六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宗哲峰 《吉林教育》2006,(11):60-60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冒犯校规,对老师的善意批评却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有的在考试中作弊,对别人的指责不以为然,淡然一笑;有的在劳动中拈轻怕重,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自诩为“功心者治人”。  相似文献   

4.
杨东亚 《文教资料》2006,(27):156-157
羞耻感教育是小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着眼点和主要内容。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能够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小学生的羞耻感可以通过是非观、自尊心和良好的氛围等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5.
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是是非观形成的基础,是自尊心的表征,是抵御不良诱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是非观、自尊心、荣誉感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6.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羞耻感教育是青少年正确荣辱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知耻的观念和意识,以抓好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倡导以知耻为底线的美德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李翰飞  江琦 《中国德育》2012,(16):32-36
考查924名中小学生的羞耻感与道德发展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除身体羞耻外,其他维度及羞耻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2)道德情感前三阶段五年级低于其他年级,后三阶段四年级小于其他年级,七年级达最高峰,八年级处于低谷。(3)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总体水平及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均显著相关;道德认知仅与能力羞耻相关。(...  相似文献   

9.
现在有些青少年,损坏公物、浪费粮食、随地吐痰、粗言秽语、吸烟喝酒、上车抢座、排队夹塞……不论做错了什么事,受到怎样的批评,也从不脸红,有时还用嘻嘻哈哈的调侃来进行“反驳”,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懂得这些不良的习气,从审美角度看是丑的,从伦理学上看是恶的。我们再不重视  相似文献   

10.
秦春生  华城波 《吉林教育》2005,(4):41-41,40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和认识过程而表现出来。智障儿童活动能力差,对事物认识水平低,往往被正常儿童所排斥,不能参加许多具有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可能的集体活动,加上家庭教育不当,或是过分保护、溺爱;或是厌恶、嫌弃:或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羞耻感作为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自我形成以及道德行为中产生的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情绪体验.中西方对于羞耻感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羞耻感的含义更为宽泛且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为自我控制羞耻感.作为道德自我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趋利避害、模仿学习、主动自我建构而习得的道德自我受到羞耻感的直接影响.因此个体就必须要正视羞耻事件的情境及自我道德观念,自查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从前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标准.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过分遵服于规则、创造力下降等一些负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羞耻感的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培养、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3.
陈佳宜 《考试周刊》2013,(25):174-175
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将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不仅符合教改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情感性人格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视山区儿童学前教育,是做好儿童学前准备工作的主要环节,是幼儿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16.
17.
孝是德之源。作为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孝心培养,但对相应的方式方法却重视不够,甚至缺乏正确认识。为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仅要让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更应让他们改正教育行为和方式,让儿童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在充满人性的关怀中养成孝心品质。就此,  相似文献   

18.
班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土地 ,班级教育有共性 ,也有个性。实施《争当小能人 ,促儿童个性发展》专题的研究实践证明 ,老师、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态度、方法、内容的影响 ,老师、家长的性格的好坏、素质的高低 ,对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 ,都有重要影响。对儿童个性中的压抑因素 ,必须及时疏导 ,才能使儿童个性健康形成和主动地发展。一、个性发展压抑成因儿童发展个性压抑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我班现状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主要表现有下列情况 :1.家庭环境恶劣有些儿童出生在残缺家庭里 ,从小担负繁重的家务劳…  相似文献   

19.
一、单亲儿童自我意识消极特点成因 1.家庭因素 单亲儿童都要经历家庭破裂带来的极大痛苦,单亲家长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儿童钢琴教育,应当从学琴最佳年龄的角度出发,在儿童智力成熟的良好生理阶段,为儿童学琴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家长应当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目的,选择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教师,确保儿童持之以恒的学习,并要正确引导和合理安排儿童学琴的时间,选择合适的钢琴教材。使学琴真正起到美化儿童心灵、陶冶儿童情操以及开发儿童智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