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之作,在书中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对世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是近代语言学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自称是机械唯物主义者。在论述语言学的各种问题时,作者是从语言的实际出发,在公认的规范化的例证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独创见解。《语言论》一书,1914年在美国纽约以《语言学研究入门》(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名称出版,1933年修订增补后改叫现在的《语言论》出版。  相似文献   

3.
从语法意义出发,通过比较,可以研究语法形式;从词汇意义出发,经语法意义,再到语法形式,也是一个研究语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言表达式be(a) v-ing是展现动态情况的动词的复合语法形式,其语法意义所表示的动作进行状态具有动态性、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等语义特性,即体现其核心语法意义——动态过程意义,它呈现一幅形象动人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功能语法中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影响意义构成的因素有功能、语境、形式等。该文中的功能主要是指三大纯理功能,即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经验功能。语篇意义、人际意义和经验意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小句的整体意义。这三种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整体意义中的三个有机部分。语境决定意义,意义依赖语境。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要理解意义首先要从语境人手。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决定形式。意义和形式也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体。功能语法认为,对句子的全面分析应既考虑意义又考虑形式,而且还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孰重孰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导致了教学上的两个极端:或者重形式而轻意义,或者重意义而轻形式,而实际上在语言学习中形式与意义两个要素是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本文通过分析语法听写活动过程中学生对语言项目的磋商情况来探讨语法听写如何促进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协商,解决传统教学中语言意义和形式相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7):23-24
萨皮尔和布龙菲尔德都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先驱,虽然二者都著有《语言论》一书,但是他们的影响反映在不完全相同的领域。本文通过对两本著作中关于语音系统、语言性质、语言成分划分、建立的哲学基础及语言变化规律的认识等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位作者的重要语言学观点,找出二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呈现语言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8.
引言 关于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量词重叠表示"每"的意思.胡裕树(1962):"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的量词含有‘每一’的意思."马真(1988):"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例如‘个个’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梳理了建国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评价各家观点,旨在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脉络,进一步推进这一课题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本文从一般时、进行时、动词不定式及某些形容词系表结构后的不定式等角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此语法现象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1.
尽管目前看来语法隐喻研究尚处于欣欣向荣之机,但是,一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包含的内容过多,而且很多内容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二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无法解决语义和语法形式无法割裂以及语义和语法形式的合理融合问题,由此使得语法隐喻理论未来的“消解”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消解”首先发生在术语层面,“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这些术语所遭遇的诸多理论问题可能使得它们最终被弃用或者取代。其次,“消解”也可能发生在理论解释层面,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可能最终导致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一是,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使得词汇语法层的存在受到质疑;二是,对意义动态构建过程的详尽描述和揭示可能消解“语法隐喻”机制的解释作用。最后,语法隐喻理论新解实质是对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从事物发展的螺旋形上升角度来说,“消解”的理论指向性是多维的,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X标杠理论和中心语理论的语法后果及其理论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推导出运用中心语理论来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所产生的语法后果,然后指出:X标杠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X标杠理论及其衍生的中心语理论不适宜用来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3.
语法隐喻理论是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引进介绍,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对它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韩礼德论述的不彻底性和含糊性,语法隐喻在国内的研究远未达成共识.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而且在同其他理论如名词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等的关系方面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歧义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语言学家在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西方的语法理论分化汉语组合歧义的过程中, 提出并发展了小类词、语义指向分析理论, 逐步完善了层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 引进了“格”语法、配价理论和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 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研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语法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向纵深发展, 从而显示出歧义分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隐喻被看作是语义的表达变体,通过词汇和语法的选择来实现。以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最蓝的眼睛》这两本共同关注美国黑人现状的美国著名小说中不同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及体现方式,旨在描写两本小说的文体特征,同时分析结果对于外语教学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培养大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出发,认为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功能运用的有机结合是关键,具体体现在语法教学中如何应用交际法理论和原则,使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物质主义是个体根据自身拥有的物质财产的数量和质量来界定自我概念及成功与否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反映在对物质财富的看重程度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从根本上决定着幸福感能否产生。物质主义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体验到较高的外控感,有意回避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消极事件;害怕他人消极评价,倾向于采用防御性自我呈现策略;对物质财物的看重程度远远超过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知觉到较低的社会支持,因而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未能得到适度满足,由此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营造富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关注经由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带来的真实幸福和培养感恩等将有助于抵制物质主义及其对幸福感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