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习得,是青岛市李沧区教工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建构经验。开饭时我来擦桌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参观劳动基  相似文献   

2.
李鸿雁 《教育探索》2004,(11):73-73
所谓的“习得”就是通过强化练习让学生学有所得,语言学习中习得的特征尤为明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大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条件和氛围,并为之提供快速提高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拓宽学习的渠道,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在大课本、大课堂、大教学、大教育的条件下完成学生英语的习得教育。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引导学生读懂文题,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多向思辨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选材、立意,并学会选择与众不同的文体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陆冬梅 《宁夏教育》2011,(11):73-73
家长眼里孩子的“笨”,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来的。美国幼儿教育家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并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专家认为,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主客观等因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在外人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么,具体来说,孩子变“笨”有哪些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非语文之“动”名目繁多、屡见不鲜,一是“界外活动”多于“界内活动”,二是“肢体活动”多于“心智活动”。这样的“动”,常常使语言习得受到削弱甚至被架空。语文教学并不完全排斥“动”,关键是要“动”得其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动”的基础上巧妙而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要为语言习得而“动”。  相似文献   

7.
林怡 《家教指南》2006,(2):14-16
从著名的习得性无助试验说起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9.
《学前教育》2014,(2):12-13
“教育诊断”栏目:您好!在和煦的春日里,我喜欢带着我们小班的孩子,寻找春天,追逐春风,亲吻青草,抚摸绿叶,寻找昆虫。大自然总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它毫不吝啬地展现着自己,让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展开的教育能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是相当的明确。  相似文献   

11.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是动态的。因生活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展开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是相当的明确。第一次看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不禁自己嘀咕:“学校不成了多余的吗?”随着自己工作经历的增长,一点一点工作体验的积累。我越来越明白陶行知老先生这位伟大教育家箴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词汇掌握程度的“九会”要求,探讨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采取相应的词汇教授方法让学习者真正地习得词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的理论,文章考察了学者们不同观点,指出并不存在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的最佳年龄,也不支持通常认为的儿童更善于学习二语的论断。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语言学习的不同方面各有长处,学习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习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这些对我们的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姝 《成人教育》2007,(3):83-84
该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同义词“常常”“常”的分布情况,并找到了区别这组同义词的形式标记;接着对不同年级越南留学生“常常”“常”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归纳了偏误的类型。文章认为:从习得顺序的角度来看,“常常”的习得早于“常”,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不当和教材编写太过简单。  相似文献   

15.
宋梅 《今日教育》2007,(1):24-24
在幼儿园里,你时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 老师,辰辰把扬扬打哭了!“老师,小朋友在厕所里面玩水啦!“老师,我的书被他撕坏了……”  相似文献   

16.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现代汉语助动词"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这些情态意义时,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即优先习得根情态,后习得认识情态,并且这一习得顺序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语副词的用法及其在句中位置是非常复杂的。"又"可分为五大类15种不同的用法。外国学生学习不可能一次习得它所有的用法,要在不同阶段习得。文章利用测试卷让学生在52个句子适当的位置填上"又",根据测试卷计算出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顺序。总结出比较容易习得的"又"以及比较难以习得的"又"及其结构,提出一些外国学生副词"又"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汉语文教学从开始拟订现代学制章程算起,至今正好百年.可惜学习西方的这一百年,虽有成效,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够惨重的了.其中致命的一点是背离汉语母语的"习得"规律,错误地未经研究引进了不符合汉语文及汉人习得母语规律的一套"学得"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