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益智小札     
鲜为人知的民族“晕陆”民族在菲律宾和印尼广阔的水域之间,有个罕见的“晕陆”民族,因其长期生活和劳作在小船上,所以一旦踏上陆地,就会头晕目眩。“狗脸”民族孟加拉湾东边迄今还居住着一些正在绝种的土著——狗脸族,那里的人生着狗一样的脸、牙齿和眼睛,头发黑短而鬈曲,皮肤黑或呈微红的茶色。男子身高不过1.5米,男女几乎全裸。他们在热带丛林和海上狩猎或采集野果为生。“爬行”民族距南非索洛村北部七里半处,有一个只能膝行的民族。据说他们是受一种病菌侵害,然而这种病并不影响人的智慧和寿命,仍然可以从事田间劳动。“哑巴”民族南美…  相似文献   

2.
奇特的民族     
晕陆民族在菲律宾和印尼广阔的水域之间,有个罕见的“晕陆”民族。因其长期生活和劳作在小船上,不习惯陆地生活,所以一旦踏上陆地,就会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如同饮酒过度的醉汉一般。哑巴民族南美洲玻利维亚西部丛林中的克楞加—印第家族人,没有一个人会说话。科学家对他们的舌头和口腔研究发现,该族人的喉咙长得与常人不同,声带的自然压缩部分不能发声讲话,致使他们只能采用手势交谈。狗脸民族孟加拉湾东边迄今还居住着一些正濒临绝种的土著——狗脸族,那里的人长着狗一样的脸、牙齿和眼睛,头发黑  相似文献   

3.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小衔接”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衔接”的几点做法北京垂杨柳1中陆新立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又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使得不少初一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我们认为,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这种“不适应”的问题,抓好中小学教育衔接(...  相似文献   

5.
蓝江 《教学研究》2006,(3):210-214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一条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爱国志上、民族英雄灿若群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  相似文献   

7.
象龟     
龟(guT)类(lei)动物分为两大类:生活在海洋里的叫“海龟”;生活在陆(lu)地上的叫“陆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乌龟。象龟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杨福兵 《云南教育》2022,(Z1):74-76
<正>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多民族文化之乡,全县虽然只有16万余人口,却有23种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其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实施义务教育法前,这些直过民族的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多,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就更少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让这些“直过民族”的孩子一一走入校园,但是由于家庭观念落后和生活环境因素,一部分孩子仍然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常常出现不遵守校纪校规、不讲究卫生、不热爱学习、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给班级管理乃至学校秩序造成困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文化智力理论、生涯期望理论探讨了文化智力、文化适应、就业资本投资与民族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文化智力量表、文化适应量表、自编就业资本投资表、生活满意度指数对民族高校9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得出结论:(1)文化智力、文化适应对民族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起显著正向作用;(2)文化适应、就业资本投资在文化智力和民族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分别存在中介作用及调节作用;(3)就业资本投资显著调节文化智力和民族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直接效应。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和研究以民族高校为前沿阵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天中学刊》1998,13(6):122-123
“俗”,在现代汉语的辞书中有多种诠释:“风俗”;“大众的,普遍流行的”;“庸俗”;“没有出家的人”,等等。本文所谈的“人俗之美’指的是歌曲所具有的特定的民俗以及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所产生的音乐美感。一、永恒的魅力──民俗之美‘民俗是一个十分博大的范畴,歌曲的民俗之美是指蕴涵着民族风格、民族气魄的歌曲在一定的民族听众中所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生活是艺术之本原,而生活从来不可能超越民族而抽象地存在,它总是具体的、民族的生活。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经济关系等。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两课”教学的环境、内容、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两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广大“两课”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字:晕这个字就不用解释了吧?太熟悉了!太流行了! 这个词的前身是“倒”。对于某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表示出最大的惊诧。所以,除了“晕倒”,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了。这个词常常可以与“竟然”等连用。“那个一学期屡次迟到旷课的他竟然考了高分,我晕!”由此可见,被“晕”的对象,往往是极其厉害的,总是能够做出出人意表的事情来,才有资格让人家“晕”。  相似文献   

14.
“晕轮效应”是人际知觉偏见之一。不是吗,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一个学生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好的;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一种消极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和评价学生时就深受“晕轮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济大国”“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民族学生入学后,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往往面临诸多文化适应问题,表现出急躁、焦虑、情绪困惑、孤独等倾向。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不仅影响其成长成才,还直接影响其对国家、民族和主流文化的认同。高校应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深层次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营造有利于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优化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过程,以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正>1993年10月,我们特地调查了通道菁芜洲乡小江村侗族陆姓的“祭祖”活动.现将所见所闻作一简介,以引起人们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通道陆姓“祭祖”活动的分布区域主要在洋溪河流域,涉及临乡、下乡、菁芜洲,杉木桥、溪口等乡镇.这些乡镇除菁芜洲外,解放前均隶属绥宁县,解放后才划归通道.该区域历为苗、侗、汉杂居之地,他们绝大多数自称为“本地人”或“本地族”,大约有6万余众.本世纪50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根据“本地人”的意愿及通道县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定为“侗族”.“本地人”中以“陆”姓居多,“祭祖”活动也只在“本地人”的“陆”姓家族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校教育、民族家庭环境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特殊的背景使大学蒙古族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学生管理方式适应、生活适应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对此,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应该积极采用适当策略提高大学蒙古族新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变化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面临着诸多不适应。文章以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校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的养成原则、策略,为我国高校有效开展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我们把“桃、剑”与“菊、刀”都作为不同民族文化模式的符号象征。因此,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只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模式进行比较,而不是着眼于“桃”与“菊(或樱)”两种植物的比较,或者“剑”与“刀“两种武器或工具的比较。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确,各个民族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例如,只从优点方面来看,德意志民族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