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年,我到广州时,曾向一位办文艺期刊的朋友提及一个藏怀已久的问题:“据说原《佛山文艺》副主编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读者群中很有影响,有一家期刊试着不发他的作品,结果这一期刊物就很难卖出去,有没有这回事?”朋友答:“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很有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最近他还荣获了广东通俗文学奖呢!但说不发他的作品,文艺刊物就发不出去,倒没有这回事。不过,戊戟的武侠小说,带活了包括《佛山文艺》在内的广东几家文艺期刊,  相似文献   

2.
周小燕 《新闻通讯》2012,(12):11-11
我采制的新闻访谈节目《毕飞宇和他的小说〈推拿〉》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这档广播节目的充分认可。下面我就结合《推拿》访谈,谈几点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3.
关注生活与『卷入现实』--陆天明及其『反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圈内,陆天明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了,其创作横跨了包括电影、电视、话剧、文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其作品之多、影响之广泛,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如他的《李克农》、《闻一多》、《冻土带》、《千年鼓》、《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都是一些相当出色的作品。而早于电视剧创作的话剧,也是他二十多年来异常倾心的创作门类。青年艺术剧院新近演出了话剧《第十七棵黑杨》,他便是该作品的编剧。但在这里,我不想更多地谈论陆天明的话剧或电视剧创作,特别是就陆天明自身来说,他更钟情,…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与中华书局两位编辑同仁张忱石、许逸民合作,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选辑有关唐人传记之书八十六种,其中即有《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我们在采用这两书时,将两书互校并与他书比勘,发现人名讹误者甚多,后就由我起草,合撰《两〈唐书〉校勘拾遗》一文,刊于《文史》第十二辑(1981年9月)。此文就两《唐书》之人名错误及互异,举有八十馀例。此后,八、九十年代间,又见有若干论文谈及两《唐书》之误者,如卞孝萱《新版点校本〈旧唐书〉校正一百例》,丁鼎《两〈唐书〉校读札记》,吴在庆《读新旧〈唐书〉札  相似文献   

5.
康金声是我50年代末的学生,当时就爱好文艺,并有了较好的写作基础。他后来从事了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工作,又搞了古典文学的研究,可一直没有间断过文艺创作。60年代初期以来,他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文艺评论等,虽属业余创作,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次他把几十年来较好的作品搜集起来,汇为一个集子,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对于文坛来说,又多了一本有一定分量的作品;对大众来说,人们能够借以认识刚刚过去的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了解当时人们真实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状态,因而颇具…  相似文献   

6.
七八年前,偶然从《新闻研究资料》丛刊上看到《主编〈中国青年〉杂志10年的杂忆》,我就开始寻找其作者邢方群先生了。我为《中国青年》在五六十年代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而激动,为著名期刊背后并不著名的期刊编辑家而陷入沉思。我向曾在团中央系统工作的一位老编辑打听,他未知其详。我听从他的建议写信给工人日报社打听,但没有回信。来北京工作两年,忙乱有加,探访的渴望却一直没有熄灭。98年6月,与一同事闲聊,才知道她就住在工人日报社内。一时激动,我竟连要打听的人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只说是位曾在《中国青年》当总编的老头,想不到她竟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7.
钦鸿 《出版史料》2009,(1):69-74
一、《范泉晚年书简》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馀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在中国作协组联科审读作家作品时,就知道了参与编辑“三红”(即《红日》、《红岩》和《红旗谱》)的黄伊,可直到198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来自地狱的报告》讨论会上,我才认识了他.并知道了他是广西钦州的壮族人。此时,由于我已调到广西工作,双方便有一种亲近感。1995年他和卢万成创作的写爱国老将冯子材抗法侵略的长篇小说《南疆血》问世后,他让我写篇评论,以表示对壮乡的热爱,于是我不辞重托,写了篇《爱国精神的赞歌——读长篇历史小说〈南疆血〉》,在广西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9.
《工农兵》是成都晚报的一个文艺周刊,自一九五八年七月创刊,迄今已经出了二百七十二期,前后发表了三百多位工农兵作者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五年来,《工农兵》文艺周刊坚持了这一点,即发表的所有作品,作者全部是工农兵。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培养工农兵作者,扩大工人阶级的文艺  相似文献   

10.
我与冯景源同志是同事,相识近半个世纪。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尤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创见解。他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和《新视野——〈资本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2.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本书,叫《谢谢老谢》。这位"老谢",大名叫谢泉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个子不高,但读完《谢谢老谢》一书,我想到的是鲁迅作品里的一句话:"需仰视方见。"我是认识老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0年吧,他在《解放日报》编文艺副刊。我已记不清是谁介绍我们相识的,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清晰。那天,可能是我提到了报上一位女诗人的  相似文献   

14.
王霖 《声屏世界》2004,(8):41-41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电视你我他》节目采访央视一个新推出栏目的年轻主持人。引起我注意的是面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没有达到一甲是否对你的节目有所影响”的提问,小伙子侃侃而谈.“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我是用一个不是很好的工具同样也做出了一个作品。我认为只要做出的这件作品有人  相似文献   

15.
说“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强 《新闻记者》2002,(10):50-51
生命力我念大学时 ,记得有两位教授的话。王富仁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当时当地能够给人留下印象 ,产生影响的论文。蓝棣之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过几十年还能拿出来再看看的论文。两位先生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我想到纸质媒体。理想中的水平线以上的纸质媒体 ,应该是上述两个目标的合体。前一个目标容易理解。后一个目标呢?我想起最近看到的《〈纽约时报〉100年》(弗洛伊德·诺里斯等编 ,曹珍芬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书中入选的近百年来该报的新闻作品(文字和图片) ,正如这部书的编者所说的 :“反映了20世纪最…  相似文献   

16.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来, 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品,不少作品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几十种报纸刊登,他本人还被全国近2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他连续五年被《内蒙古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七年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  相似文献   

17.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你也许,根本没听说过萧飒。她十七岁,便以“文学天才少女”的姿态成名,作品三次入选台湾《年度小说选》,分别是1978年、1980年和1982年——那一年,你出生了吗? 你很可能,知道杨惠珊,即使你没看过她演的《玉卿嫂》。我曾经与美国朋友坐在国贸里的星巴克聊天,他自称略谙中文,我信手一指对面的招牌,他认真地看了半天,念出—个“工”字,浅蓝眸子极其无辜:“那三个字太难了。”连起来是“琉璃工房”,正是杨惠珊的产业。从艳星到工艺美术家,华丽转身?啊不,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巴金这座不灭的灯塔,已经101岁了。众所周知,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金庸语),但有相当多的人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究其原因,大概以他在文坛的光辉掩盖了他本来也光亮的另一面有关。就此,我曾撰文《巴金的另一面》①来拾补此事。事实上,巴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资历积累,异彩纷呈,厚重如山。从他1921年在成都编辑第一个刊物《半月》算起,至今已历84年,参与编辑或主编的大小刊物不下20个,其中主编《收获》长达46年,这是一份惊人的成就。举目当今编辑出版界,有谁堪比?。回顾巴金的这段茫长的编辑经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甘当伯乐,对有潜力青年作者大力提携的做法,尤为可圈可点,值得做编辑的回味借鉴。在此,我愿撷取巴金在1979年重任《收获》后,就他对新作者及其作品的发掘进行探索。“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方针《收获》创办于1957年,是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型刊物。在创刊之始,巴金就确立了“多出人,多出作品”办刊宗旨,在发刊词中,主编巴金、靳以就说:“我们愿意以‘收获’作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张报纸的周末版,与新闻版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他的独家报道。因为,读者看报纸的周末版,并不是为了看当天的新闻,而是为了解在新闻版上不容易看到鲜为人知、详实深入的独家报道。所以,独家报道就成为周末版的亮点之一。 我从1999年开始在石家庄日报周末部从事文化版的编采,至今共采写独家报道40余篇,其中《访新中国第一位工人剧作家魏连珍》、《延安平剧院难以抹去的记忆》、《美猴王十八年后重出世》、《小兵张嘎原型之谜水落石出》、《革命文艺会师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