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诗歌欣赏,就是读者对诗歌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诗歌欣赏的本质是读者通过对诗歌作品的阅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其独特性,欣赏诗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笔者认为本单元的突破口应是分析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诗歌重意境。“意”即主体的内在精神,就是这里所指的“情”、“境”即客体的外在对象,就是这里所指的“景”。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就是指能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领会诗中未写之情。诗歌对景的描写,学生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而景中之情、景后之情,就往往不易捕捉到。因为这毕竟是抽象的东西,还要仔细想一想。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  相似文献   

3.
在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必须针对学反映社会人生所具有的形象性、间接性等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力求使作品内容与形式形象生动、具体化地呈现,以达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作品欣赏过程,进而学会欣赏、逐步提高欣赏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JewelStair’sGrie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基于诗歌“知、情、意”的格式塔质,欣赏诗词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诗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从自己的知识系统出发直解诗的本意;第二阶段就作品所写之内容获得一种一对一的感动;第三阶段则是源于读者个人的修养和品性而获得的一种基于作品又超乎于作品本身的感发和联想。这三个阶段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逐级递进。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读者在试图接近诗人心灵的时候,也需通过诗歌精练的语言外壳,深入剖析其思想情感的内蕴。这一过程,正如“探骊得珠”。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应“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录章摘句,由诗歌的关键语句入手,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幽之处,去探寻那藏之甚深的情感之珠。《华南虎》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借虎喻人,充分表现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诗人深邃的思考。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华南虎》一诗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寻章摘句”,抓住关键语句,层层剥笋,逐渐进入诗歌的思想内核,觅得真珠。一、感知形象,梳…  相似文献   

7.
张丽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23-123,129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 Jewel Stair's Gric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9.
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想象的产物,更是读者用情感创作的"心画"。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用静态(欣赏平面图片)或动态(看影片)的方式对诗歌进行拼接式的阅读欣赏。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欣赏诗歌,自然会有无限真切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诗歌意象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在欣赏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对诗歌的赏析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诗歌语言凝练精深.含蓄蕴藉,不像散文那样直白如话.不像小说那样形象鲜明.也不像戏剧那样矛盾集中.同时诗人的生活年代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都远离读者的生活和思维习惯.这些都给读者赏析诗歌带来很大困难,给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读诗,容易停留在字面上,这与各种考试的"诗歌欣赏命题"有关,强调中规中矩。我们提倡"遐想",把诗读活。善于把诗读"活"的学生,写文章往往有灵气。这里所说的"遐想",首先是对诗人艺术想象的"还原",即自己也当一回"诗人",设身处地驰荡一下神思。这还不够,还应当有读者自己的想象,就是说,要凭借诗人所提供的"情""境",结合读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再做一番心灵的远游,放纵一下情思,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展翅  相似文献   

13.
中英诗歌象征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用一个事物代表和暗示其他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通过对中、英诗歌“象征”手法的探析,能够使我们对诗人“以情观物”、“以情入景”的审美观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诗歌内在的、外在的、主观的、客观的涵义,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悠远。令人叫绝的字词后面隐含着诗人的心情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和爱国之情是古诗文作品的常见题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步入诗人的情感天地.用心聆听和感受诗人情愫。培养其爱家人、朋友、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因此,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应当把审美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作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发展自身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17.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融合是意境形成的基础.要欣赏诗歌的意境,就要从意境的构成和其特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渎渎想想,了解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描写表现力,品味典范性作品语言所蕴含的理、情、韵,对于培养他们丰富的语感,提高他们对语言表现艺术的欣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康君 《教师》2010,(11):78-78
在诗歌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介入诗歌欣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赏析,读者如果没有对瀑布的直观认识与了解,就肯定不会对诗歌描绘的那种天然趣成,恢弘壮丽的景象有所感悟,就肯定不会对诗人那份豪迈洒脱的灵性心存赞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