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抗战时期《岭南农刊》的办刊历程及其在华南农业教育中的贡献,调查了其创刊以来刊物的出版情况、办刊风格和部分论文研究内容的特征.结果显示,《岭南农刊》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仍坚持出版了3卷共10期,在农业和农村改良、学术记载和大众传播、宣传抗战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对华南地区高等教育和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热带亚热带地理条件下,岭南具有丰富的服饰原料资源。岭南服饰原料棉、麻、蕉、葛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加工技艺精湛、质量上乘,因而有向岭北传播等特点。岭南服饰原料的外传,改进了人们的衣着质料,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在中国服饰历史地理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只在鸦片战争后,在洋货倾销下,岭南服饰原料生产和加工沦于消亡。  相似文献   

4.
随着岭南舞蹈这一概念的提出,广东各大高校积极参与岭南舞蹈的研究与创作。本文通过岭南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的介绍,引入推动舞蹈创作的两大机制:岭南舞蹈论坛和岭南舞蹈大赛,并对三所高校岭南舞蹈的创作进行论述,旨在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岭南舞蹈的精神内核,促进高校岭南舞蹈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赵佗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和辑百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弥合了汉越之间的民族伤痕 ;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岭南 ,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和汉越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赵佗经略岭南的经验 ,后世帝王在处理民族矛盾和协调民族关系时 ,也多所采纳。  相似文献   

6.
岭南地区的园圃农业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汉代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考古发现来看,汉代作物品种较为丰富,结合文献考察,表明当时岭南园圃农业有官方机构管理,有民众的广泛种植采集和利用。这些产品除了自给,还大量输出到中原各地.从此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与中原经贸交流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7.
影视剧在岭南大众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分析岭南影视剧的区域性生产过程,论述其为特定区域性观众提供文化消费与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涛 《生活教育》2014,(16):83-84
岭南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岭南的民间艺术也为我国的民间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南国魅力。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中,可以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将岭南服饰、岭南建筑、岭南食物融入了岭南民间文化艺术中。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60):120-121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后,农业生产进入信息化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因其特有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范围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10.
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广东、香港、澳门 (海南另有文专论 )等地区 ,古为岭南的一部分 ,连为一体 ,仅有陆地与海岛之别。其民族和文明步履基本一致。秦朝统一岭南后 ,以百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归服中央统一政权 ,内地秦人陆续徙入 ,增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末至西汉初 ,南越王国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归服中央政权统治后亦然。汉武帝灭南越王国 ,设立郡县 ,当地居民大都成为汉朝的编户齐民 ,汉文化在该地区广泛传播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且成为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和聚汇中心 (今广州 )。东汉王朝时期亦然。秦汉时期 ,尤其是汉武帝以后 ,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 ,基本上已赶上中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说明了只有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 ,与海外或邻国的交往 ,边远地区的百姓生活才能比较安定 ,社会才能较快发展 ,落后面貌才能得到较快改变。  相似文献   

12.
当今流行的几种权威性中国历史地图集对秦汉时期岭南区划的画法有错误.秦代建立的岭南三郡的疆界与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的疆界并不重合;桂林郡郡治不在今百色;象郡位置南端应在北纬13度线的今越南中南部,北境在今贵州东南部.西汉的象郡即秦象郡的北部,南境在今中越边境线稍南,郡治临尘在今崇左市.  相似文献   

13.
《岭南逸史》描写的女性群体,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特别是其中的四个女主人公,标新立异,这是《岭南逸史》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这使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岭南逸史》中的女性世界多少折射出现实中的岭南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超常能力,这对我们了解岭南女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冼姓是地域性很强、古越族色彩很明显的姓氏,岭南较多,而岭北少有。有关该姓氏的来源,学术界一直有分歧,有中原沈子国说、福建迁来说和岭南本土说。文章全面分析岭南各种冼氏族谱有关冼姓来源的记述,指出这些观点实是为遥遥华胄而杜撰的,错漏百出,据岭南的冼氏族谱而否定冼姓的古越族色彩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视野下,唐代岭南商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场形式、流通手段、对外贸易及其管理方面,都攀上了封建商业文化的高峰;另一方面,唐代岭南商业文化还遗留着奴隶制商业文化残痕,并因中原儒家文化的介入,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桂走廊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是中原与岭南联系的通道。在古代,大批从北方南下迁移的人口通过湘桂走廊进而扩散到岭南各地。人口迁移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劳动力增加、大量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交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桂剧和彩调等地方剧种的形成、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宗教的传播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8.
由民间文化创新审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与岭南文化共同向度:想象力是民间实现美好生活的奢侈叙事,书写了达观、才智、成功等人文关怀;小人物是民间百姓的俗称,也有与大人物同样追求梦想、创造出彩经历,因而在电影中建构了完整的人生世界;真性情是让精英人士还原真实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电影语言揭示人性内心的纯真表达,以上成为岭南民间文化在电影艺术创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岭南是宋庆龄的祖居地,她深深地眷念着这片热土.抗战期间,宋庆龄曾两度抵达广州,冒着敌机空袭的危险,不辞辛劳,视察被空袭灾区、难民所、医院、学校、港口等,亲切慰问和捐助受伤将士及难民;细心指导妇女、华侨团体的抗敌运动;热情迎接各国援华组织及友人,募集医药物品支援中共抗日武装;组织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广州分会;斗志昂扬地参加民众抗日示威游行;殷切呼吁国人加强团结,并向国际演说宣传中国之抗战精神,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在短短的时间里,宋庆龄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充分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吴梅村一生活动范围主要在江浙一带,故学界特别重视江南文化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关系,而对于他和岭南文化的关系则甚少提及。尽管吴梅村在世时很少涉迹岭南,但他的一些作品却牵涉到岭南文化,故探讨他和岭南文化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主要从他对岭南文化的吸收、创作、传播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能从新的角度对吴梅村及其作品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