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批判的意识形态是建构底层叙事空间的背景,因此,苦难叙事的修辞格式发生转换,它拒绝把苦难形式化,拒绝把苦难纳入宏大叙事;底层努力走向自我表述,但依然无法摆脱被表述的命运,而批评界对底层叙事的阐释呈现出明显的篡改意图,这显示出当代诗学的困境;恢复诗学的政治性或者重建政治诗学才是当代诗学恢复尊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下底层写作呈现出以下叙事特征:代言的叙事方式,二元对立的叙事图景,极致化的叙事手段。当下底层写作的精神空间呈现为体验的匮乏与精神的暧昧,苦难的渲染与精神的剥离,解构盛行而缺少精神支撑。底层写作之于今天的意义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探索底层的精神历程;帮助形成价值判断,建立精神钙质的支点;抚去现实痛苦的浮萍,给人以向上飞升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是一个极具空间向度的叙事文本,凭借生存空间、流动空间与历史空间三种空间类型的巧妙设置与相互配合,小说将历史小人物的塑造与底层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倾力揭示了人性之恶与伦理异化的底层生存空间,并通过生存空间的不断变换,书写了底层小人物从现实家园到心灵家园的探寻历程,以救赎的姿态面对历史与苦难,让人们从中得窥残存的人性余韵。  相似文献   

4.
当下底层写作呈现出以下叙事特征:代言的叙事方式,二元对立的叙事图景,极致化的叙事手段.当下底层写作的精神空间呈现为:体验的匮乏与精神的暧昧,苦难的渲染与精神的剥离,解构盛行而缺少精神支撑.底层写作之于今天的意义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探索底层的精神历程;帮助形成价值判断,建立精神钙质的支点;抚去现实痛苦的浮萍,给人以向上飞升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壮族作家陶丽群多年来执着于底层写作,其小说关注的是身边一群“被生活所遗忘”的人。她的叙述方式与一些“极力穷尽苦难”的作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她善于在平实的苦难叙事中展现底层人物对生命的珍爱与人性的向善,既彰显了作者底层叙事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反思和关怀弱者的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6.
"底层写作"的出现开拓了文学的领域,带给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新的天地,然而底层文学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和素养,本文试图对底层文学写作"惊悚式苦难叠加的叙事陷阱"和"苦难之外的主题缺席"两个方面的流弊进行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与喜欢。余华准确把脉时代特征,及时更新自己的创作风格,从早期的先锋文学到后来的民间叙事,无不体现他对创作风格的灵活掌握程度。他的民间叙事以自下而上的视角体察民间社会,站在底层人物角度思考创作,在对苦难、对命运的赤裸裸揭示上形成了其多元的叙事艺...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考察《子夜》的结构,会发现它具备了“横剖面”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故事空间化、主题空间化、人物空间化。作品淡化了时间线索,强化了空间线索,章与章之间通过空间的转换进行衔接,每章之中又分为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之间以空一行的空白作为分隔标志,完成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转换。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子夜》的叙述结构,给我们重新解读、评价《子夜》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空间角度来看《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从时间角度(或故事角度)所看不到的东西,发现了其独特新颖的叙事结构。这种现代性的叙事结构与作品中的主题、人物相契合,带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2.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艾萨克.辛格因其小说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来展现犹太文化以及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以辛格的短篇叙事故事《巴士》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空间的设置及其他叙事技巧几个层面上来分析辛格的短篇小说,重点探讨辛格是如何通过有限、间断、淡化的时间序列来构建无限、立体和凸显的空间意象,从而达到时间序列叙事作品的图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海上花列传》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时期的作品结束了古典的传统而另辟蹊径,在题材内容、人物设置、艺术技巧及发行渠道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转型期的特点。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入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三方面探寻这一作品的现代化特质,揭示小说断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尔泰的散文集《寻找家园》在向读者展示苦难、屈辱、死亡、沉重等悲怆个体经验的同时,也令读者感受到了智性阅读的快感与美感、温暖与感动,以及受难的个体试图与历史和苦难和解的努力。从叙事伦理角度来看,作品叙述话语层面体现出的伦理意义与道德内涵是形成这种阅读体验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经验主体的自我建构来说,这种深具伦理意蕴的纯美叙述,也并非没有不足或遗憾。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文学观念,底层叙事因其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平实表现,以及写作者念兹在兹的人道关怀而倍受文坛瞩目。不过相较于生活本身的纷繁芜杂,底层叙事在表现形式上却流于简单贫乏。那种纠缠于苦难和暴力的书写方式,以及写作者对于底层人民困窘生活的文学想象,都不得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底层叙事.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放任同情心理和玩味自我意识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风靡于当代文坛的某些底层叙事,  相似文献   

17.
盛可以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别出心裁地将底层叙事、女性叙事和身体叙事融合在一起。她的写作自觉疏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泛滥的"私人化写作"和"美女写作",既不向商业文化低头,也不向主流群体靠近,拥有不俗的品格,但在叙事技巧、形象塑造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文主要是从底层叙事、都市叙事、乡土叙事和历史叙事四个方面,对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整体创作状况所做的概括性描述和评价。并据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如何坚持以自己的眼睛来看取社会和人生,以及在此基础上又该如何不断地努力拓展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能力,对当前的短篇小说家来说既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基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暖暖的星星索》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散文,其叙事结构呈现平行分布特征,以人物为线索,串联几十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童年场景,使整个叙事浑然一体.她的叙事语言是诗化的,具有自由灵动和美文风格.作品的主题表现出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特征,青春成长、苦难死亡等主题无一缺席,而含蓄性的表达使其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陈应松是当下文坛一位争论较大的作家,其神农架题材既被评论界称为"乡土文学",也被称为"批判意识"或"底层叙事",笔者试图从斯皮瓦克、巴雷克的"言语解殖"与德勒兹的"意识形态解域化流动"为理论切入点,着重谈谈陈应松作品在"底层叙事"上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