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6,(Z2)
问题:开学不久,我在对孩子们本阶段学习状况充分肯定的情况下,组织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测试。试卷上的最后一题是“:运用《放风筝》的写法,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你喜爱的或曾经参加过的一次活动。”原本以为,精心指导过《放风筝》的写作方法后,让孩子们“仿照写”是小菜一碟。但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这两个字均可用作动词,但意义差别较大。“具”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准备好步兵和兵车。《雁荡山》:“亦雁荡具体而形微者也。”——具备形状而规模较小。而“俱”用作动词,则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如:  相似文献   

3.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4.
高晓玲 《学语文》2003,(2):45-45
“仿拟”指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仿词。即根据已有的词,临时仿造出新词,如: (1)大学的“烟酒生”令人忧虑 (2)好不值钱的干儿子!你有多少于儿子,湿儿子,我还不清楚! 例(1)中“烟酒生”,例(2)中“湿儿子”,是仿照“研究生”、“干儿子”,改变了其中的内容临时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五光十色”词条,释义为“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展品~,琳琅满目”。即该成语的使用对象具有“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两方面的特征,但在实际使用语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相似文献   

6.
仿写是对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风格的一种仿效,而不是全文或整段地照搬照抄(否则就有抄袭剽窃之嫌了)。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仿照范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特点去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读带写的作文方法。仿写有多种形式,也有高低难易之分。可从文章的整体去模仿,如学了《陋室铭》,可仿照该文错落有致、极富韵味的句式,套用其格式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7.
“飞”字本意指鸟类或虫类鼓动翅膀来回活动,由此引申为“像飞一样”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又有了不同的含义。 1、表示物体在空中飘浮游动。如:“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泥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向天空飞”。《风》 2、表示动力机器在空中行动。如:“飞机渐渐地升高了,继续  相似文献   

8.
计划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对“机器复制人”编写读书程序,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实施步骤:一、心脏。把《论语》等儒家学说的精华输入“仿造人”的中央处理器中,使他懂得为人处世之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中的“识字”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出现的。每课“识字”,一般皆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以词串形式编制,旨在建构一个有中心,且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可以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像进行补充和扩展的“版块”。如第二册的《识字1》:  相似文献   

10.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怎样给这些新事物起个名称?对与事物有某种意义关联的已有词语进行改造(如替换一两个字)和类推,是一种常见的仿造方法。而今仿造出“导医”(在大医院中专门从事为病人挂号、联络等服务工作的人)、“导购”(在大商业区专门从事向顾客提供商品咨询等工作的人),最近又出现了“导路”、“导厕”等新行当。又如“文盲”是已有词,改革开放以来,“法盲”、“科盲”、“股盲”、“机盲”等仿造语应时而生,你能说出这些“盲”各是什么人吗?  相似文献   

12.
一“老”、“道”、“脑”这三个字都是多义的。但在用作词尾,粘附在一个词的后面,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属性时,则用法相同,在古典戏曲中这种现象较普遍,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构词形式。兹举例证如下:(一)用“老”字作词尾者,例如:当提到人的眼睛,则曰“渌老”,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小梁州》:“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或作“绿老”,如《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散套《淡行院》:“矁粘的绿老更昏花。”或作“六老”,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  相似文献   

13.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韩娟 《语文知识》2005,(9):26-26
许正元主编《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第37页对“乘人之危”的解释是:“乘:利用,凭借。指利用他人危难之时,进行要挟、打击或陷害。不能写作趁人之危。”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都收录了“乘人之危”和“趁人之危”。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使用“趁人之危”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18.
赵自乾 《语文知识》2001,(11):34-35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常常会出现“可怜”一词,不少人因弄不清其具体含义而统统归之为“可怜”之意,这是不对的。具体讲“可怜”一词意义有:1.“值得同情”或“值得怜悯”。如白居易《卖炭  相似文献   

19.
“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应用频率非常高。“茅”,各辞书多释为“茅草”,如《辞海》“前茅”条:“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辞源》、《汉语大字典》均作如是解。其解说主要受《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影响,似乎言之有据,但用“茅草”做旌旗实在是匪夷所思,正如清  相似文献   

20.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具体目标有如下一条:学生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教材中“平移与旋转”内容的编排,除了“标准”提出的上述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它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在课的开始,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运动:如缆车平移、上下的楼梯、飞机螺旋桨转动、转风车、推拉门窗等丰富的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