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什么是转韵律1.1.凡是应用两个韵以上的而不是一韵到底的诗歌,就是转韵诗.转韵诗如果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转韵律诗歌.例如: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出发,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部诗歌作详尽的格律分析,可归纳、整理出古诗的格律结构类型:1、平韵粘式律诗、平韵对式律诗、平韵粘对混合式律诗;2、仄韵粘式律诗、仄韵对式律诗、仄韵粘对混合式律诗;3、转韵粘式律诗、转韵对式律诗、转韵粘对混合式津诗.众多的诗例可以证明上述的三类九式的诗律结构类型实是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并为古代诗人所认识和应用的格律类型.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平韵的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下篇论仄韵律、转韵律.  相似文献   

3.
《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转韵,构成一个小单位,表达一种情感或者一次视野的转换。这样经过九次转韵和视野转换之后,完成了一个从月亮初升到月到中天再到月亮西沉的时空循环,也完成了一次风景、生命感悟、情感体验逐层递进、互相融通的审美之旅。讲解古诗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再运用整体解读的方式使其在该情境中以主人公的姿态来感受和体味古诗的意蕴,可以帮助他们很快掌握古诗的内容,并且在新奇之中创造性地对古诗进行记忆。  相似文献   

4.
解新华 《现代语文》2006,(1):105-105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诗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关于诗的押韵,在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为之更新",诗中到底押什么韵?又是如何转韵的?好多教师在备课时迷惑不解,笔者想就此问题略作解释.山东省平度市杭州路中学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由于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已成为一门工具学科。同学们,打开你的资料库,让我们来看看数学是怎样的“一门工具学科”,它在初中各学科中有哪些妙用。A.在语文中根据下面一首古诗,解答其中问题我问开店李三公,众客来到此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请问几客几房中?分析:它涉及到了数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我们可设有房子X间,则前来住宿的人数为7X 7,此题可从两个角度考虑:(1)若是方…  相似文献   

6.
诗歌有其独特的声韵美,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转韵就成为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奇句用韵——“逗韵”的作用。 《长恨歌》转韵13次,平仄交替,每每奇句用韵,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长恨歌》即歌“长恨”。长恨是主题,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职)与“得、识、侧、色”同一韵部。正是开首这七字揭示了全诗的悲剧因素,而“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国”仄声,迭韵,因产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与“国”短音的拉长,刻意描写了唐玄宗如何得到了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接着是宠爱有加,以平仄交替的方式,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上,写出杨贵妃的美丽,“姐妹弟兄皆列土”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这样,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8.
古诗中的“笑”种类繁多,意韵丰厚,妙趣盎然,余味无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八十六岁回故乡,尽管乡音未改,但故乡的儿童却把他当作客人。面对天真的笑脸,贺翁除了无限的酸楚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之外,是否也在笑一生的宦海浮沉?这一笑,笑出了多少沧桑之感,人生无奈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素有大志,却始终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接到皇帝召他入京的诏书,欣喜若狂,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激情洋溢的古诗…  相似文献   

9.
古诗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是美育的好教材。古诗美的领域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是古诗教学的目的所在。下面我们先对小学古诗作一番粗略的美的巡视。1.感情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小语中的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例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就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执著的爱国深情。王维的《杂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询问来自故乡的旧友,问他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里,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但是强烈的思乡之情却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浅显易懂,人人能诵,但对诗中“衰”字的读音,大多数唐诗读物却注为 cuī。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彩图儿童古诗观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2),《古诗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记得有一次杨兰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所作47首词,平声韵的大约有22首,仄声韵占作品的大多数,总体呈现婉约词为主的状态。李词的一些特殊的仄韵上恰当运用能够丰富词作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能从哀伤中寻找激愤的力量。李词中部分诗歌的转韵,不仅是节奏上抑扬顿挫和形式上的辅助,同时有着在内容的表达和结构上的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诗歌鉴赏是行家里手的事,但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学习文化必须从古诗人手,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古诗“真”,如明镜照物是诗人的心境反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国古诗“含蓄”,如秋水含眸,真情在心却顾左右而言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古诗“深沉”,  相似文献   

13.
"古诗情境构建"是一种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富有趣味性,易于学生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古诗教学情境,展现古诗之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领会古诗之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古诗之美;进行古诗活动扩展,探寻古诗之韵。这样进行古诗教学,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唐人咏及故乡的诗不少,或追忆,或抒怀,无不倾泻出自己强烈的情感。王维这首五绝,采用问话(主问客)的形式来写,有其独到之处。前两句纯用口语,不假藻饰,为后面探问故乡情形作一过渡;后两句打听故乡情形,言及绮窗寒梅,  相似文献   

15.
萧东 《学习之友》2012,(1):38-39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逢见到大陆来客到美国,总要问故乡的情形,也要问问对方对美国的观感。近年来一介显著的变化是,大陆来客对羡国的感觉,从早年的惊艳、羡慕,到今天的不稀罕,甚至不屑。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设计(略)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吟唱古诗谱写的歌曲,对传承中华传统的文化底蕴、培育民族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古诗朗诵会》是九义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教材在学生学唱了《静夜思》、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粒粒皆辛苦》等古诗歌曲的基础上设计的音乐活动。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中华古诗歌韵美》来命题。以探究性学习为目的,以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为手段,力求通过古诗的诵、唱、听、赏、画、赛,鼓励学…  相似文献   

17.
《洗兵马》是一首古诗,共四十八句,十二句一转韵,即自成四个段落。或曰:它是一首颂体诗歌,“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唐诗鉴赏词典》)。可是,我们细读全诗。得到的完整印象是:《洗兵马》主要是杜甫在发表自己的关于“整顿乾坤”的政治见解。因此,它通篇  相似文献   

18.
倒装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小学课文所选的三十多首古诗里,这种倒装现象就有十来处之多.由于它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弄清古诗中的倒装现象,对我们理解古诗,特别是对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小学古诗中的倒装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诗句中的部分倒装.先看例子:①、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柳》)②、黄河入海流. (《登鹳鹊楼》)③、林暗草惊风 (《塞下曲》)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  相似文献   

19.
从古风中的三平韵用韵规律、转韵七古的对仗原则、李白诗中长短句的位置以及《蜀道难》的版本等方面考证《蜀道难》中“愁空山”前确有脱漏,以证实前人的推测。  相似文献   

20.
邱军 《中国教育》2003,(2):59-60
古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寥寥数语,道出了深深的关切和淡淡的乡愁。那么,有朋自他乡来,理应知识他乡之事了。北京语言大学的邱军教师曾到德国教授汉语,在异国他乡植下了株株桃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