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群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36-136,1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当前的文本处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没有很好地走进文本,没有细细地咀嚼、品味、涵泳文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以后就翻阅“教学参考书”,急于写教案。这样,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那么,文本解读空间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存在着主观上的差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就千差万别。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改新理念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而教师和学生主要的沟通环节是在课堂,因此,把握好课堂40分钟及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教学实践研究中,我发现只有抓住以下环节方能真正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阅读要能够把握文本语言蕴涵的丰韵魅力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实现对文本客观理性的分析;要能够完成个人体悟与文本之间的动态构建.达到主观感情的强烈投入。惟有此,才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6.
教师解读文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导致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薄弱。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从文本图示、发展顺序、关键信息、人物情感、文本留白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文本解读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提出了要求。七年级的口语训练目标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表达时做到文明礼貌。敢于当众说话,声音清晰、语句比较连贯,态度自然大方。能清楚地讲述故事、见闻,能较详细地复述一般记叙文。  相似文献   

8.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有些课堂“对话”中出现了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的倾向,对话变了味,走了形,值得引起重视。本文试着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和高度。我们教师在课前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从而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预案。有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从解读文本的整体,解读文本的重点句,解读文本的关键词等三方面到有效预设,使我们的解读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成就高效、精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作文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年段的学生刚接触作文不久,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应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切入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把握解读文本的生长点,紧扣解读文本的拓展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终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需要一定的对话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受十多年来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文本解读”,以练习代替学语文的情况。中考考什么类型的题,教师就仿制什么样的作业题和考试题。上课时老师对答案,学生记答案,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练习课。课程改革以来,有人以弘扬人文主义为借口追求那种表面上热闹非凡,实质上又再一次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写作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但综观许多老师的作文指导.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急功近利,只看准考试。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6.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低年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识写同步”的策略,即认识的字均要求会写会用。2001年9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相似文献   

18.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各路专家相继刊出文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理论性指导。然而,一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件易事。笔者以为,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文组合的特点采用图文转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呈现形式采用分类阅读的策略,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学用结合的策略。一、图文转化策略1.以文释图解读信息"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图表中,需间接找出。在正确理解图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即以文释图,这样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获取信息。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20.
朱凯 《现代语文》2009,(8):43-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