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共生教学,是黄厚江老师依据自己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立足母语教学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共生教学的基本特征:1.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既发展,即丰富,即实现。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可以尝试“自我共生”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依据学情基础,引导“自我共生”;其次,可以组织多重对话,推进“自我共生”;再次,可以加强思维训练,提升“自我共生”.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实践中积极继承与践行这种理念,并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完善、充实、丰富之.  相似文献   

3.
教学主体共生主要存在“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三种情况.文章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角度,从“信息技术是共生的起点“”信息技术共享共生成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为什么信息技术是联系教学主体共生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之需,推进“三全育人”的路径之选,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的赋能之途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团队成员对团队共生共长属性认知不清等困境。在功能结构主义视角下创新团队功能包含“育人功能”“赋能功能”“创建功能”的显性功能,“交互功能”“自生功能”“调适功能”的隐性功能,团队功能是两者互动的聚合体。从团队功能发掘视角建设创新团队的路径是:建构“育人—交互”路径链路,凸显育人功能主导地位,促进内部深度交互;建构“赋能—自生”路径环路,发掘赋能功能核心功效,激发内隐自生动力;建构“创建—调适”路径通路,发挥创建功能辐射效应,提升团队调适水平。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协同着力。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学为中心”理念落地不实、教与学能力成长催生不力、教与学诊断咨询不足及教管学关系和谐不够等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即理清教学共生互动的依存关系,强化研教促学,促进课堂教学机制由“教为中心”向“教学共生”转变;探求师生实质成长的内在动因,实化导教助学,促进教学能力培养由“以督为主”向“督导并行”转变;剖析教学过程建构的底层逻辑,深化教学观察,促进课堂评估范式从“授课考评”向“教学诊断”转变;挖掘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动力,优化教学环境,促进质量保障定位由“监控为主”向“服务为要”转变,进而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共生教学”模型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共生教学”模型展开“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环节,加上教师精心备课、授课,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共生教学”模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最终为动态课堂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于教学的哲学反思一直囿于教学认识论的范畴,反复追问教学是什么?“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学理论中被赋予前提性地位。然而这一问题所蕴涵的矛盾使之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导致了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问题。要解决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就必须改变对教学问题的追问方式,要从追问“教学是什么”转变为追问“教学如何存在”,即从教学认识论深化为教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可资利用的语文资源无处不有。作为教者,学会做教学的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探寻、建构阅读与表达“相互激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新境界,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所指向的应然之态。鉴于此,笔者从正确处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出发,做到了“阅读与表达”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0.
“智理课堂”是“智”与“理”和谐统一的课堂,是走向教学新常态的课堂.“智理课堂”追寻数学之“理”与学生之“智”的同构共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追流溯“理”、疏流渗“理”、沿流入“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探本之“智”、探究之“智”、探寻之“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校采取“文化立校”战略。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在自创和借鉴的基础上,开拓教学新方法,倡导大胆实验,实行必修学科校本化,激发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激情,积极推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形成了一种共生的文化。本文的后“茶馆式”之“五步二备”教学就是得益于学校教学改革的这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共生教育的哲学关系,应尝试从个体共生中获得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力量.从文化共生中寻觅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神,从环境共生中创设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场域,从竞争与合作共生中探求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高俊清 《语文知识》2014,(12):49-51
共生,正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共生教学方兴未艾。近来听了些以共生为旨归的公开课,也参与了若干场有关语文共生教学的研讨活动,更有幸聆听了大力倡导、出色践行、倾情引领语文共生教学的黄厚江先生的指点评价,对语文共生教学有了一些观察与思考。这里就语文共生教学的阻抗因素及破解之道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几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各自获得一定的利益,生机盎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共生效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常有“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宋小宏  杨健  工是 《化学教学》2023,(3):3-4+33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完成“两全”历史使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内涵,呈现化学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介绍化学教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化学教学中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17.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激发教学中的“语文味”?我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选择从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情感激发”入手,安排了一次作文辅导课。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教学论的重要范畴,历来的教育学者都很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他们从朴素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他们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儒家曾对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继之、笃行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流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构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小学教学领域存在着众多的“格”(即标准、规定和要求),有课程标准之“格”、专家之“格”、校本之“格”。一些根本性的、规律性的“格”,规范、提升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但某些“格”具有繁琐化、教条化的倾向。无形中成了教师的“紧箍咒”。在众“格”林立面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格”、“眼中有格”、“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