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林奕佳 《海外英语》2014,(18):183-18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准确形象地将各种菜名译成英语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部分菜名可译,部分菜名英译却受种种限制。本文首先从奈达的宗教文化因素出发,分析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再从翻译的不可译性角度,分析部分菜名英译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是对极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创造,也是对诗译者的双语驾驭能力的考验。无论是理解的主体——译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所以,不同条件催生着不同的意义,这种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性又蕴含着翻译和翻译批评的不可穷尽性。因此,对于诗的可译与不可译性探讨也是翻译理论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翻译版本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词汇冲突和缺失以及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外宣翻译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种种困难。文本拟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风格与翻译     
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较多的是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传达,往往忽略文本风格的再现。本文通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归纳形成文本风格的主要因素,就风格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探讨,提出如何把握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武微 《华章》2013,(23)
认识论中所指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可视作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然而,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确实也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探讨翻译的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14.
拟声词拟态词的丰富是日语的一大特征,它们可以传神地表达声音、状态和情感,是日本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因为这种特点在对它们进行中译时,产生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本文根据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及于雷先生的中文译本,对作品里的拟声词拟态词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这类词的翻译能有跟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服饰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探究,并与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进行了对比,从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角度出发,揭示出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方面大多相同或近似。然而,二者在相似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是否能忠实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并产生和原文相同的效果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该文从可译性的限度方面分析了部分修辞的翻译相关问题,以提起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6,(3):90-94
该文拟以美版《甄嬛传》[1]的字幕译介工作为例,探讨该剧字幕翻译策略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给字幕工作者以启迪,减少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阻力。  相似文献   

18.
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看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原文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以便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