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现今城市电视节目,民生、情感、娱乐节目铺天盖地,频道定位模糊,特色栏目缺失,风格对于当下的电视节目而言是多么的孱弱。放眼国内的城市电视台,大规模大都市的架构空间已然伫立,而一些属于自我的,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电视节目却悄然逝去,有着地域特点的电视节目也仅在方言中徘徊。当受众对节目内容方式的累积量达到饱和时,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会“移情别恋”。新老媒体的冲击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又能与时俱进?接牢城市“地气”,在纷乱中找到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学曾用“三自”来概括我们以前所做的电视节目:那就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是电视节目在“商品化时代”的真实写照。而现在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新闻节目已经步入了“商品化”时代:其特征是受众用“收视率”这种“硬通货”来购买“新闻”这种商品,受众的消费偏好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尽管“收视率”不能同新闻价值或节目品位画等号,但它绝对是市场的晴雨表。新闻栏目的考量目前有三重标准:一是宣传效果,二是收视状况,三是广告投放。各地的“小新闻联播”做给领导看,可以不太顾忌后两重标准,但作为民生类新闻栏目受这两重标准的支配或制约倾向十分明显。也就是制作必须十分在意这些新闻在受众那里的售卖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众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利用现代化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成功地开拓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受众眼中有三个层次:一种是主题选得准,挖得深,既注意充分发挥电视特长,又能抓住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被誉为“上乘之作”;一种是选题较好,但挖掘不深,对受众震动不大,这称为“平庸之作”;另一种是选题不准,起点又低,强行拔高,尽力渲染,既罗嗦又占时间,纵然画面好看,配音悦耳,受众仍不接受,被戏为“小题大作”.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两类收效不佳的报道为数并不少。作为研究探索人类信…  相似文献   

4.
宋薇薇 《记者摇篮》2009,(10):13-14
新北方所依托的都市频道,有一句响亮又亲切的口号:和你在一起。它一改传统电视节目的高高在上,俯下身来倾听和记录,与城市里的普通人同悲同喜。一路走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受众平等”的理念为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缺口,而是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拥有了一大片天空:电视节目也可以跟受众产生朋友般的情谊,那么平等、亲近,那么自然、深厚。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时代,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时刻面临着市场的检验,制作电视节目已经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时时处处斤斤计较的生产、流通的过程.一个节目必须同时要满足三方的需要才能够生存:电视受众的娱乐需要,广告主推广产品和品牌的需要,节目制作、播出者盈利的需要.否则,就谈不上安身立命、遑论名牌和精品.所以,在制作节目的时候,一个市场化的生产者无论是制作人和编导,首先考虑的是市场的需要、受众的需求,他们对节目的评价只有两种:好看和不好看.尽管我们还没有能力总结出如何作出一档好看的娱乐节目,但至少可以归拢一下那些困扰我们的、使娱乐节目不好看的林林总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似文献   

6.
卓都 《新闻前哨》2014,(3):80-80
如何使导视服务类节目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较高的收视率呢?关键词就是“精彩好看”。以下主要介绍怎样把导视服务类节目做得更精彩好看.即解决好导视节目所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并找到突围的出路,让观众更好地把握收看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  相似文献   

7.
张莹 《新闻前哨》2012,(7):48-51
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受众需求不断细分,一批地方电视台高举“特色立台”犬旗,走上了自办节目之路,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没有资源和资本的诸多优势,自办方言类电视节目是一条创造亲和力、提高影响力、赢得竞争力的策略选择。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无疑给正统的传播形成了巨大冲击。如何看待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其勃兴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力图全面分析方言类节目兴起的原因,剖析制约其发展的共性问题,探寻未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勇  王媛 《新闻前哨》2006,(5):63-63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童宁在其作《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指出:“电视节目有六大要素——人、声、词、画、音、字。”其中“人”即主持人。主持人是电视节目在人格化、对象化传播中的主导,他(她)突出了人的作用,把人的才智、风度、个性统统推上荧屏,使电视节目具有人情味和吸引力,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电视节目是否好看,是否有魅力。  相似文献   

9.
电视教育性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这是两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电视教育性节目是面向社会,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节目,而教育电视节目是以教育为目的,以电视传播为手段的节目。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处,笔者拟就这两种节目之间的异同做些初浅的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电视教育性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教育”,都有着共同的媒体──电视。教育电视节目,既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教学片”,亦即各种远距离教育机构(主要是电…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一切都在进行有序或无序的竞争。新闻也是如此。网络、短信等新兴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相叫板,拉出一副由“三国鼎立”向“七国争雄”演变的架式。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却日渐显出先天不足,不仅呆板而且滞后。更加报纸多如牛毛,鱼龙混杂,声望日下,致使受众日益懒得看报。这既是时代现象,也有报纸自身问题。报纸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出路只有一条:把报纸办得好看些。  相似文献   

11.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连接起来的一种连锁关系。传播生态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同样存在一条“食物链”。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存在三个显性的主体(制作商、发行商、播出商即电视台)和一个看不见的主体(节目消费者)。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四个主体构成了“食物链”的四个营养级。制作商从发行商那里得到版税:发行商向播出商销售节目并获得利润:播出商播放节目获取受众注意力资源:受众的注意力为电视台提供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13.
“看电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往往成为一种生活背景,伴随聊天、接电话、做家务等活动同时进行。观众舒服地歪在客厅沙发上,或者靠在床头看电视,一切都是自由和随意的,没有人能够要求你应该怎样严肃庄重地看电视,遥控器就在手里,可以随时更改频道。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请一位德育导师到家里来,所以,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就要“好看”。要做到好看,就要有悬念,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相似文献   

14.
也不可“有偿不闻”高峡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15.
易家炎 《声屏世界》2005,(11):56-57
这真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惊奇的年代,就在人们抱怨电视节目平淡如水的时候,一个“神话”出现了:《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几乎“引爆”了大江南北的电规屏幕,一个晚上就有8000多万的手机短信为它而发。而且,在数以亿计的收视人群中,还有平时对电观不屑一顾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这还不是神话?  相似文献   

16.
精彩电视节目,一口气不间断地看完,那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也符合受众正常收看习惯.但如今不少地方电视台,常在好看的电视节目里多次插播内容一成不变的广告,任凭受众在苦苦等待中经受煎熬.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受众参与大众媒介传播活动有着优良传统。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发展,这种受众参与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观众参与电视传播要晚于报纸和广播,实践上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理论上又匮乏研究,尤其是在电视传播活动中观众参与电视节目愈来愈丰富的今天,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则很有必要了。本文拟从观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主要特征及其形式两方面作一粗浅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现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电视节目的市场化,是电视媒体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有授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选择和认可;同时媒体所制作和编排的节目受到其价值规律的制约。这种“价值”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节目本身的价值(如新闻节目的价值)即“含金量”如何。二是由节目自身价值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如一部电视剧或其他节目作为一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如何。总之,电视节目市场是由“买方”与“卖方”既矛盾又统一而形成的。电视节目市场出现的必然性。在80年代初期,中国老百姓对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的需求用“如饥似渴”四个字来表述并不过分。电视台处在物…  相似文献   

19.
在受众需求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基于受众接触媒介的心理动机和需求出发,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媒介,为健康类电视节目受众的回归指出了路径。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上,新闻是客观的,报道不能有主观意向性,传播第一位,是否好看次之。然而同样的新闻,确实存在做得好看与不好看、角度选择正与误之分;在新闻的编辑串联方面,还有报、说、讲新闻的。所有办法目的只有一个,节目好看。 就受众而言,好看、有意思、有趣味则是至为重要的。因为新闻需要有兴趣点(也叫“眼”,即新闻眼),否则怎样吸引诱发看下去的欲望? 对一个媒体来说,总是希望收视率的不断攀升并长期保持。因此电视新闻要有高的收视率,有在大多数人心中的权威性,兴奋点,好看自然是至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竞争与公平原则 媒体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