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在发展,苏州话在不断地变化。研究方言小说、观察现实生活可以发现,苏州话语汇的变化,有的与社会生活的改变有关,有些似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2.
由于普通话与吴方言之间的巨大差异,给非吴方言地区的人学说苏州话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怎样在一学期内把人员众多、基础不一的语言类课程上好,使每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两轮教学的摸索,围绕"实"字做文章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广西贵港市是一个历史古域,具有千年的历史,其方言贵县话属于粤方言系统,具有入声韵尾、边擦音及后鼻音声母等特点。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对广西贵港市城区的方言“贵县话”进行方言调查,力图完善广西各域乡语言点的方言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语言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南方言。其中,潮汕地区使用的属于闽南方言,并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不同于闽南方言、以十五音为基础的潮汕话。  相似文献   

5.
张燕玲 《科教文汇》2012,(23):75-77
盘县话与普通话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各个方面。依据《方言调查字表》,可以基本上归纳出盘县话的语音系统,其中,盘县话声母共有20个(含零声母),韵母31个,声调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只是具体调值有别,从中古四声的演变方式看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世亮 《科教文汇》2021,(11):176-177
“倒灶”一词在甘肃民勤(及其周边和陇右地区)方言中,特别是老派人的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该文试图从该词本义考起,结合本地方言中实际语料的例子,阐释语言演变大多有其社会文化生活背景,语言的不断演变总是以人类社会文明状态的变异为先导的,而词汇的变异又是语言演变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星荻 《内江科技》2022,(5):128-129
<正>地方普通话是指不同方言区的人在使用和学习普通话中受母语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色彩的普通话,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普通话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多数汉族人必备的沟通工具。深入研究河南本土普通话的语言特点,有助于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产生河南方言负迁移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语言,深入分析和研究河南方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是英语两种最重要的语言变体,这两种语言变体享有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许多相似点,相互之间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和补充作用.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发展中受到各自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这两种语言变体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对来讲,美式英语更保守一些;然而受其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式英语也更擅于吸收和创造.作为英语的一种区域方言,美式英语有其鲜明的特点.如今的美式英语无论在发音、词汇,还是在拼写、语法上都与留居英国本土的人所使用的英语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认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掌握其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将对这些差异和规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唐文跃 《资源科学》2011,33(7):1382-1389
地方感研究为认识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南京夫子庙为案例的研究发现,①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具有基于历史、认同、记忆、想象的怀旧体验特征和秦淮风情、孔圣文教、商贾文化三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孔圣文教、秦淮风情的地方性特征得到了游憩者的高度认同;②游憩者对夫子庙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评价,游憩者认为夫子庙景观整体上反映的是六朝和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③游憩者对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风貌的地方感,以及对夫子庙呈现的六朝风月、明清风貌和怀旧特征的地方性的认同具有普遍性;④游憩者对夫子庙历史文化的体验缘于这些景观唤起了游憩者对历史场景的记忆和想象,唤起——评价机制是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形成的重要机制。游憩者地方感研究对城市历史街区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文化又受制于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个民族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风俗等的不同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是造成不同母语背景的人在交流中产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重从文化视角进行语言教学,使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使之尽量达到恰当并且得体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唐益 《百科知识》2023,(3):69-71
<正>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满足全国范围内人们日益频繁和广泛交流的需求,普通话正在渐渐代替各地方言,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语言。与之相应的,各地方言的生存现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到普通话的挤压,各地方言的使用频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有学者认为,某些方言正在濒临消亡。关于方言消亡的情况和原因,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关于方言生命力的思考。通过调查前人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同一个群体中,上海话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能够充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状况,语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在英语语言当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也从一定的层面上折射出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对于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中英语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其存在的形态进行举例说明,对其成因加以解析,并从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薛梅 《科教文汇》2014,(34):126-127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能够充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状况,语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在英语语言当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也从一定的层面上折射出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对于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中英语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其存在的形态进行举例说明,对其成因加以解析,并从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徐菲菲  剌利青  Feng Ye 《资源科学》2018,40(7):1483-1493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网络文本已成为目的地形象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南京作为案例地,以马蜂窝游客对南京的10 077条在线评论文本为数据,运用网络大数据文本挖掘法、词频统计法和共现网络法,分析得出目的地形象维度重要性存在差异,旅游吸引物是第一层次,公共基础设施是第二层次,休闲和娱乐、旅游环境和地方氛围是第三层次,旅游基础设施是第四层次。其次,南京感知形象中突出的认知成分源于旅游吸引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维度的感知,而情感形象为正面,并产生了一定的意动形象,形成了网络口碑效应。此外,南京整体形象主要源于旅游吸引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维度的感知,进一步验证了感知维度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本文验证了旅游形象的相关理论,丰富了旅游大数据研究方法,并可为南京旅游形象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贺州市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处,以多民族、多语言为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凸显。以贺州市为例探讨了培养多语言地区导游人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剖析了目前多语言地区导游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通晓多语言导游人数甚少、忽视区域旅游文化知识传授等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导游人才培养方式、注重方言能力培养、明确培养对象等建议与对策,旨在对类似地区导游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詹庚申  陈斌 《科协论坛》2010,(5):F0004-F0004
南京地质博物馆,是采集、收藏地质标本,研究、宣传地质知识的专业馆。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馆,解放后更名为南京地质陈列馆,1992年被易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在的南京地质博物馆由新、老馆组成.总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馆藏标本2万余件,展出标本、模型、图表6000多件,分为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等展厅。  相似文献   

17.
赖保利 《科教文汇》2008,(23):249-249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映文化的重要特征。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中英文翻译中会出现偏差。本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思维方式、文化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方面说明了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映文化的重要特征。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中英文翻译中会出现偏差。本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思维方式、文化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方面说明了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管韫珏 《科教文汇》2008,(33):246-246
上海普通话是普通话在上海地区的一种变体,存在着许多上海方言的词汇。这些词汇,使用普通话的语音而却是属于上海话的词汇系统。这样的词汇,比如“拎”和“提”、“兜马路”和“逛街”、“打伞”和“撑洋伞”等等。上海普通话中的上海话词汇就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共同语向方言借鉴和吸收的一种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在特定环境下因生活需要而产生、发展,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或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下产生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因语言与其所产生区域内的社会、科技、经济及政治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在民族融合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交融,语言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首当其冲。以俄语为例,其产生与发展即是对民族融合历程的缩影。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通过审视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可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思路与启示。基于此,由钱晓蕙和陈晓慧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俄语语言文化史》一书,结合民族发展背景,对俄语语言发展历程展开全面梳理,为进一步探索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