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夸张就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表达某种强烈情感的一种辞格。它包括扩大夸张,如“离天只有三尺三”;缩小夸张,如“五岭透迤腾细浪”;超前夸张,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可是,人们很少知道还有一种特殊的夸  相似文献   

2.
刘绍棠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神童作家”,50年代中的大“右派”。70年代末平反后,有一次到天津某大学作报告,在讲到文学创作的原则时,他提出:“每一个阶段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选择地写的……”一个学生递来一张条子,刘绍棠一看,写的是:刘老师,你说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敢苟同。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予以表现。“这是哪一位同学写的?”刘绍棠问。见台下一位女同学站起来了,刘绍棠笑着说:“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见那位同学迷惑不解的样子,他接着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是不是贴着…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一个数阵图,由于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了上面,这样就有几个数看不清楚了。但是这个数阵图每行、每列上的数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  相似文献   

4.
<正> 命运为刘绍棠安排了一条反常而又得天独厚的道路。这位出生在京东运河平原的“土著”儿,少年得志,十三岁就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到二十岁时,已经出版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运河的桨声》、《夏天》、《中秋节》、《私访记》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者,他是佼佼者,也是幸运儿,很早就跻身在文坛的上层。  相似文献   

5.
王琼 《教学随笔》2007,(7):11-11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好》。在以前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依我的经验,学生宁愿多写几篇日记,也不情愿写这样的命题作文,因为总是苦于没有新鲜和真实的例子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所以我也不急着进行这一个内容的教学,我在寻找一个有利的契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国旗啊,国旗 红艳艳的旗 金灿灿的星 您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您是团结胜利的象征 您是十三亿神州的自豪 您是华夏民族的威严 升起您,就是升起红太阳 升起您,就是升起希冀之星  相似文献   

7.
这是“分数应用题”例4的教学片段。【案例一】教师出示例题:大江乡去年的人均收入为3600元,比前年增加18,前年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②比前年增加18的含义是什么?③把前年的人均收入看作单位“1”,去年的人均收入相当于前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思考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列方程或算式解答……【例析】“案例一”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将学生的探究禁锢在预设的思维通…  相似文献   

8.
谈“夸张”     
人们常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桂花是很香,但再浓的香味也飘不到十里之外去。这里是把小的说大了,夸大了桂花香的程度。当然,把大的说小了的例子。在我们说话和作文时也很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9.
夸张是一种较常用的修辞方法。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305页给夸张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并举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加以说明:“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试问:夸张是否专指“夸大”的情况呢?请看下列两例。①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杜鹏程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相关的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有关规律,对于夸张手法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作了探讨,总结出了在教学中使用夸张法的一些优势,同时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夸张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鹆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米有形形色色.米饭亦有各种做法。选米如何.对最终做出的米饭将产生直接影响。选材,犹如选米。一篇文章惟有选材成功.才会在众多的作品中先声夺人。那么该如何选材呢?一、写别人“不屑”写的所谓别人“不屑”写的材料.就是指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却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写头、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  相似文献   

12.
唐惠忠 《新读写》2014,(11):44-45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一个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的确不够丰富,储存的写作材料一般也不够丰厚。中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因此,命题往往提供一些内涵丰富的材料,或者命一些相对宽泛的题目,让考生都有话可说。作为考生,首先要消除紧张心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同时,也要在积累素材上多下长工夫,并学会将日常生活素材转化为中高考作文的题材。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业余时间,对电视“看”之无味,对书却情有独钟。虽已届中年,仍痴心不改。我每年都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几百元订一些报刊杂志,买一些流行小说。因此,我家的床头、茶几、沙发甚至厕所的抽水马桶旁,随处都放有报纸、杂志。书、报在我家真是俯首即“抬”,信手拈来,小有闲暇,随时可读。看报纸,了解一些国内外对事动态,好像一日三餐,满足一般营养;读杂  相似文献   

14.
【写作导航】提及写作文,很多同学总是愁眉苦脸地说:"我的生活如此平淡,没有材料可写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厨师没有蔬菜鱼肉,怎能做出鲜美的饭菜?  相似文献   

15.
杨松 《四川教育》2004,(6):32-32
这是“分数应用题”例4的教学片段。〖案例一〗教师出示例题:大江乡去年的人均收入为3600元,比前年增加18,前年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有句谚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为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能力指导和训练,也正如此谚语所言,教师们普遍重视学生的写作内容,致力于选材立意、谋篇布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课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题材,如自由命题作文,各种课外练笔等,即学生自己“找米下锅”;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组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练笔,即教师“给米下锅”。“给米下锅”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来灵活  相似文献   

19.
作文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可以说是占有半壁江山,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视写作如大敌。查其原因,不外乎平时看书不多,积累素材不够。当我们把目光从课外读物转向教材时,可以发现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只要掌握了具体可行的办法,就能从课文中寻求到写作文需要的“下锅米”。  相似文献   

20.
教学生“找米下锅”中宁新堡中学刘永胜有充足的素材积累,才可能写好文章,此文在教学生积累材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农村学生听得少,见得少,碰上作文常感到“无米下锅”,笔者为解决这个问题下了一番功夫。一、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天地,大凡优秀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