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唐朝禅僧寒山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共鸣.这种文化共鸣体现在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与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实际上,加里·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层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3.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4.
孙昌武先生的《禅思与诗情》于宏观处从各个层面去勾勒描画,于微观处从多种点、面上去分析诗论,以对历史清晰明切的把握为基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谓体大思深。主要从禅与文学的遇会、禅与诗的交融和禅与诗的天然枢纽——"妙悟"三个方面分析《禅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自发轫起便饱受西方各种诗歌美学思想、诗歌思潮、诗歌创作技巧的洗礼,中诗西化严重削弱了中国古典主义诗歌审美传统的历史地位。时至当下,诗坛喧嚣浮躁的镜像反射了诗歌美学走向非理性的狂欢化时代,传统诗意岌岌可危。对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审美上主动回归本土之解读,对当下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之探析,更兼以对当代禅思诗歌发生的功用之阐释,不仅有助于匡扶当代诗歌趋于理性风向,亦有助于禅宗美学思想的当代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6.
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为其传神地展示了原作品的内涵与风貌而备受推崇。本文从语言规范对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做的要求出发,以《江雪》为例,进一步从语言视角分析了斯奈德译作在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主体方面的特征。通过一一分析对照加强对斯奈德诗歌特点的深度剖析及了解,以及分辨出其存在特征。  相似文献   

7.
杜甫以传统儒家典型的兼济思想与入世精神著称,但佛家空门的禅思玄理,对其心态与创作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诗人童年的经历中探寻其佛缘禅路;在飘游、登临以及寓居生涯中,无不透露出超乎尘想、静谧玄远的禅意禅趣。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理学的内圣境界是敬畏与洒落的统一,理学诗歌是内圣境界的诗意体验.理学诗歌的意境以"有"的境界为主,又充分吸纳了佛道庄禅"无"的智慧,从而诗意地展现了理学家有无合一的人生境界.理学诗境的主调是"诗可以乐",表现的是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之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佛"。其禅诗具有"静"、"闲"、"空"三方面的特征。"静"有两层涵义,一乃与"动"相对,二即"涅槃"之重要因素;"闲"为参悟万物后之心境;"空"乃物我两忘,达到"无欲、无执、不生、不死"的境界。本文从此三方面对王维之禅诗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因此要想欣赏中国的古典诗歌,就必须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因为诗歌是离不开意境的,它必须借助意境来描绘画面,传情达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王象春论     
晚明山左诗经历了一个由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的演变历程。明末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欲“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其《问山亭集》之诗“自辟门庭”,其“箕踞悲歌”,抒写末世士子的侠戾之情与兀傲之气,而其清隽神秀之作亦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透出王士Zhen“神韵”诗的端倪。  相似文献   

15.
享有“涛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志,是佳篇妙章才具有的特征。堆砌词藻,生涩板滞,蹈袭别篇,意俗情庸,岂能有境?诗境贵在朴质、自然、真切,贵在清新奇巧、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王维崇佛,史料凿凿,毋庸为讳,他的许多作品,包含着浓厚的佛家思想。王维把禅学南宗这一思想融合到诗境之中,表现他默契“任性”、“无住”的生活态度的结论,同时又由此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哲理、情趣。  相似文献   

19.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也是将北宗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的实践者和提倡者,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对诗歌内容的"禅理"和诗歌情感的力度与蕴藉特点都有着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帘、幕、帷等是我国古代生活中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它们以较高的频率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是构成他诗歌中"隔"与"幻"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形成其"深邃遥邈"诗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