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艺术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对影视的联姻、对新媒介的引进、对新美学艺术形态的借鉴、对传统桂剧的扬弃等方面以及从《大儒还乡》、《风采壮妹》等桂剧中发掘出新桂剧的艺术魅力,从而探寻到桂剧涅磐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与常香玉 (豫剧 )、陈伯华 (汉剧 )、红线女 (粤剧 )齐名的尹羲 (桂剧 ) ,是闻名全国的“中南四大名旦”。这位著名的桂剧表演艺术家 ,在她七十二年的舞台生涯中 ,成功地塑造了无数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桂剧表演方面 ,她独创的尹派表演艺术 ,至今仍是代表桂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她当年主演的代表作桂剧《拾玉镯》早已家喻户晓 ,并传播到海外。该剧后来还搬上了银幕。尹羲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位小名凤凤、艺名小金凤的艺术家出生在桂林市尹姓码头工人家庭。九岁时 ,她在厨房干活时哼唱桂剧《…  相似文献   

3.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戏曲元素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戏曲音乐"当中的"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等方面以及板眼、节奏型等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我们将含戏曲元素并结合了戏曲唱腔的声乐作品统称为"戏歌"。桂剧戏歌《咏梅》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将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从作品简介、作品分析和表演设计等三方面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蕴意歌曲《长水谣》是鸳鸯湖棹歌研究团队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第53、59首为词,量身创作的一首棹歌少儿合唱作品。本课创作意图:借助合唱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多声部歌唱力量的叠加,为作品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词内涵。双声部通过合唱传输对棹歌唯美艺术的赞叹之情,赞叹江南人民生活的繁华景象以及面临自然灾害不惧危险、勇于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行歌坐月》是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题材剧目。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京首演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焕发艺术新生。侗戏文化唯有扬弃和吐故纳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作为探索传统与现代创作联手的范式,无疑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更是探索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8.
《歌姆》是在瑶族地区流传比较悠久的一首瑶族民歌,而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则根据《歌姆》原生态旋律改编成的,从瑶族民歌音调中汲取元素进行创新改编,无论从演唱形式、表演方式还是从它的曲式、声部分配、节拍节奏、衬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体现了这首充满新意的民歌合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9.
撷取琴歌艺术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形式,以琴歌《阳关三叠》为例做了存谱情况的梳理,明确了古今传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传播过程分析的意义。结合对经典古曲《阳关三叠》艺术特质的分析,发掘琴歌艺术形式的艺术独创性,意在提醒歌者关注对艺术形态深刻分析和理解的重要意义,从而便于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依据其艺术特质把握依声吟诵的要旨,体认著辞与器乐间意境的相和。  相似文献   

10.
田斌 《文学教育(上)》2011,(16):110-111
《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杰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无论成功的艺术构思,还是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所反映的深刻思想,都要借助于成功的语言运用去实现。《桃花扇》的语言是经过戏剧化的口语,又受到我国古典诗词、民间歌谣、说唱文学、话本小说的影响,大多数戏曲读来既质朴自然又典雅粲然,加之诗词格律的形式美,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及其他艺术式样,与民族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音乐注重对“和谐”的追求,俄罗斯音乐则具有明显的悲怆品格。从《三套车》到《伏尔加船夫曲》,从《如歌的行板》到《第六交响曲》,从《安东尼达的浪漫曲》到《跳蚤之歌》等等,无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初升的太阳     
由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广银和词作家吴广川作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费承铿教授作曲的《校园组歌》,由《初升的太阳》《立德之歌》《启智之歌》《健体之歌》《尚美之歌》《未来畅想曲》六首歌曲组成。该组歌运用艺术的形象和优美的旋律,全面宣传了党的教育方针,生动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本刊将陆续选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粒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6,(1):23-28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1949—1976年)时期,桂剧的发展轨迹同其他中国地方戏曲一样,在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与上演,优秀剧目的编创与移植,以及桂剧传统艺术挖掘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受当时政治左右而发展的,尤其是进入"文革"阶段,桂剧与当时全国的地方戏曲一样被"样板戏"一统天下,桂剧受到很大损失,开始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8.
电影之歌     
《电影之歌》是央视电影台为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全力打造的中国首部多媒体音乐剧,从前期的选角开始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5年12月,《电影之歌》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的成功为该剧2006年的全国巡演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学、民俗学、文化学多种角度对抗日民歌《十二月》给予审视和发微;立足于古典文论,对《十二月》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结合中西诗学理论,揭示民歌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既从整体上把握了《十二月歌》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进而把握了《十二月》这首抗日民歌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超越,揭示了它作为新体民歌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家》意蕴深厚,从表层看,昭示的是买卖婚姻这一沉重的社会问题;从深层看,则是吟唱了一曲圣洁的人性之歌。《回家》的艺术特色是:地方色彩浓郁,故事情趣盎然,题材独辟蹊径,语言通俗晓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