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双关语的翻译涉及到用一词表达两意甚至多意,所以传统的译论认为双关语不可译,但是Delabastita却认为双关语可译并归结出了十种翻译策略,这为译者翻译双关语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许多优秀的译文也证实了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诗歌翻译,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被视为文学翻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都就其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然而,作为翻译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却是近年来才引起译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对整个翻译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正在探索中的课题,本文试从诗歌翻译这个跨文化活动中来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对译者把握翻译特性、理解翻译内容、完成翻译作品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限度“的,对这个“限度“把握体现译者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再现。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诗歌文化信息和意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文学翻译悖论和诗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加强对诗歌翻译的鉴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模糊作为诗歌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在增加诗歌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诗歌对等翻译的难度。其文学空白的特性促使诗歌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个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诗歌译者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不能只是文字上机械地一一对应,而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为了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译者必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下灵活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障碍。本文通过翻译实例,阐述了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可以从回归语义层、转换语言形象、突破原文语言形式三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出忠实、流畅、自然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22,(16):44-45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形式工整,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体现,如何在对外交流中将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及文化自信翻译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工作。尤其是译者主体性,一部分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应该尽可能避免,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两者观点争执不下。直到近几年来,主流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避免,而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利于文化作品价值的最大体现。基于这种观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更多是从正面出发来进行探讨,并且形成一定的经验,进而通过经验累积与总结为后续的翻译工作进步带来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晓韵 《文教资料》2011,(18):13-15
译者是在其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操控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但是,这种操控不仅包含被动操控.而且包含主动操控,它是翻译主体性受到压抑和获得张扬的对立统一。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主体能动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说明译者在受到翻译操控的同时也能彰显其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传统的翻译过程模式和奈达的翻译检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翻译过程的模式,并分析在这一模式上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理论入手,以彭斯诗“ARedRedRose”的三个中译本为例肯定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忠实原文以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5.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须具有准确力和表现力,语言须具有生动性和形式美。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太大,要翻译得尽善尽美绝非易事。那么怎样尽量以合乎习惯的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呢?本人根据习得与体会,简单谈一下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理论与技巧。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阐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晓莉 《时代教育》2013,(9):202-203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9.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