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真能干.一岁就能背儿歌,两岁就能认很多字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上的是某某幼儿园,那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可好啦.我孩子上了一期就能写字了。”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到底谈如何去面对呢?  相似文献   

2.
在照顾刚入园的幼儿生活起居中,我发现大便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裤子。幼儿不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主要是对上厕所存在着一些焦虑。有的幼儿在家里是坐着大便,两腿不用使劲,而幼儿园的厕所是蹲坑,需要他们使用腿部的力量,这对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无疑增加了许多困难。还有的幼儿厌恶大便的臭味,因而不爱去厕所。怎样才能解决孩子上厕所难的问题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起床穿衣、上厕所、喝水排队时叽叽喳喳聊天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的老师会认为孩子太闹、不听话,有的老师则认为孩子间相互交流是正常的,不应严加约束。那么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们认为,幼儿园是孩子们跨出家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社  相似文献   

6.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7.
陆琴芬 《山东教育》2007,(12):24-26
当前,名画欣赏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幼儿园都投入了高度的热情,我园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很多困惑,有些老师认为:名画与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相差甚远,孩子不理解,无法取得共鸣;有些老师认为:我自己都对名画一窍不通,怎么引导孩子呢?也有的老师认为:在众多的名画中,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的,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幼儿园时,不少幼儿教师向我们倾诉:许多家长抱怨幼儿园不教写字,他们甚至把孩子会写多少字作为衡量幼儿园质量的标准,有的家长还质问教师“孩子上幼儿园日子都不短了,为什么还不会写字?”也有的家长迫不急待地告诉教师某某幼儿园收费低,还教孩子写字;更有甚把教写字作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总之,家长要求幼儿园教写字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9.
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会  相似文献   

10.
张延伟 《新疆教育》2012,(9):178-178
为了让初如园的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采用了家长陪同幼儿入园适应的半日活动。该吃饭了,孩子们都坐在小椅子旁准备进餐了。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香呀!刚吃了几口,一位孩子的姥姥大声对老师说:老师,再给我们的孩子盛点菜,孩子爱吃菜。话音刚落,一个爷爷也让老师再给孩子盛点菜……没几分钟,又有一些家长要求给孩子添菜,由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进食量不是很熟悉,转眼间孩子们的盘子里又都添上了不少的菜。老师,我吃不了。老师我不想吃了。有的幼儿索性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将剩下的倒进了垃圾箱。  相似文献   

11.
“蛋宝宝”     
我在许多抽空了蛋清和蛋黄的蛋壳上,画上眼睛、鼻子和嘴,这样,一个个笑眯眯的“蛋宝宝”就诞生了。星期五,我将“蛋宝宝”交给每个幼儿,要他们把“蛋宝宝”带回家,双休日和它一起玩,要关心它、爱护它,星期一再将它完好无损地带到幼儿园。星期一早晨,有的幼儿小心翼翼地抱着“蛋宝宝”交给了我,还喜滋滋地告诉我他们是怎样和“蛋宝宝”做游戏的。有的幼儿迫不及待地伸手从口袋里取出“蛋宝宝”,可他们的“蛋宝宝”已经变成了五官扭曲的丑陋的碎蛋壳。于是,他们露出满脸的沮丧,小声地嘀咕着:“刚才还是好好的。”也有的幼儿惭愧…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今日教育》2008,(6):40-41
刚开学,这样的镜头在幼儿园里屡见不鲜:一些新入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或分别后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在哭喊的孩子中.有的是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有的是第一次上幼儿园。照理说,刚入幼儿园,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这类孩子还惰有可原,可是上过幼儿园的孩子,怎么还是不爱上幼儿园,甚至还怕老师呢?难道,这也是孩子的天性释然?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活动中,有的孩子常常喜欢插嘴,打断老师的话题;有的孩子回答问题时常常不举手便脱口而出或者离开位置跑到老师身边大声嚷嚷;还有的孩子听到别的小朋友说错了便不分场合、时间随便地大声议论……像这样爱插嘴扰乱课堂秩序的孩子常令老师、家长感到非常头疼。我班的小峰便是一个非常爱插嘴的孩子,同时教育多次又屡教不改。我带着疑惑认真观察起这个孩子。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爱插嘴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14.
每天我们带幼儿做操时,示范动作都力争规范、有力度,精神也很饱满,希望以此带动幼儿达到锻炼的目的。然而,我却发现:做操时有的孩子悄悄讲话、有的孩子还在打闹……只有自觉性高的孩子在认真地做。显然,孩子对老师的示范已习以为常。这就在根本上影响了做操的质量。反思自己领操,恐怕是与孩子之间缺少了一种交流——没有用眼睛和幼儿对话。一句话,自己的眼光游离于孩子,给孩子创造了可乘之机。要让每天的做操发挥应有的价值,我决定做操时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起床穿衣、上厕所、喝水排队时叽叽喳喳聊天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的老师会认为孩子大闹、不听话,有的老师则认为孩子间相互交流是正常的,不应严加约束。那么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们认为,幼儿园是孩子们跨出家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关键场所。在幼儿园里,幼儿和成人一样需要伙伴间的交流,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幼儿间吵吵闹闹聊天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重视的。但是不适时的交流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心…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些家长经常反映,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太浅了,孩子快上一年级了,应该多教他们识字、写字和计算.许多报刊上也经常报导这样那样的“神童”,如某某幼儿能识几千个汉字,某某幼儿能背诵几百首唐诗等等.这使一些年轻的家长们更加急切地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孩子,买了很多的书籍,强迫孩子学识字,学数数.有的幼儿园(特别是某些个体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也过多地教孩子写字、算术.例如有些学前班就已教孩子们学到了乘法!据我们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的初步调查,入学前学过几百字、会做百以上加减法的孩子占20%.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里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看见别人手中的物品很想归为己有,却克制着不去争抢;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尽管很依恋妈妈,但每天上幼儿园时还是努力地克制自己,想哭的时候便用力抿住小嘴。这就是幼儿具有自制力的表现。有自制力的幼儿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不正当的欲念,他们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即使被别人冒犯了,也能用平静的、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与此相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明知打人不好,却总爱对别的小朋友动手动脚;有的孩子尽管知道上课不可以讲话,但仍噪唤不休地讲。这样的幼儿就是缺乏自制力…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家长对婴幼儿的哺乳和托养骆:据你的了解,西方的年轻父母一般是在孩子几岁的时候送入幼儿园的?秦:是否送孩子去幼儿园,有很多情况,一般按需要来定。有的家长最早在小孩出生2个星期以后送去幼儿园。西方有很多托儿的场所,接受幼儿的场所的老师都接受过很好的专门训练,他可以在小孩出生2个星期以后全方位地照顾他;也有不少家庭是在孩子到了4~5岁时才送去幼儿园。有的家庭妇女,在家里有良好的条件,雇了保姆,而且这些母亲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自己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把小孩留在家里呆到4~5岁,才送到学…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育是我们每个家庭的热门话题,教育好孩子,还得从认识孩子开始。很多家长经常看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经常关注关于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可以看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幼儿生活上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20.
“扬长避短”是被经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之一。然而,实践证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扬长避短”较之“扬长补短”明显存在着自己的“短”处。我们所从事的是人生最初级阶段的教育,幼儿各方面的定式还没形成。一个“避”字,往往在无意间,压抑甚至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仔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的孩子能歌善舞却不守纪律;有的孩子守纪律但不愿同小朋友交往;有的孩子美术好而计算能力较差,等等。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采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利用孩子的“长”处,而回避其“短”处,那么,孩子的“短”处就不会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