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施教者的一项重大任务。美育具有形象性强,情感色彩浓郁,认知过程潜移默化等特点。教材中美育因素充实,审美式样丰富:其中有的体现意境之美;有的展示情操之美;有的突出哲理之美;这就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一、在范文中寻找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范文,文质兼美,有童话、儿歌、寓言、古诗等各种体裁,这既体现了形式美,又包含有内容美。有的作品歌颂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的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如《赵州桥》;有的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献身祖国、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如《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体现了内容之美;有的课文写得慷慨激昂,有的写得流畅抒情,如《荷花》,这体现了风格之美;教材中还编排了丰富的插图,展示了极为广泛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美的因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  相似文献   

3.
实施审美教育,是目前中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的所有课程都与美育有关。施教者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语文教材本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它撷取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作,有的反映出大自然的美,有的反映出了人类生活的美,有的反映出了艺术作品的美。其风格手法也各具特色,有的如晓风残月,有的如大江东去;有的情意缠绵,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庄重深  相似文献   

4.
谢银娥 《中学文科》2007,(11):21-22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隋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清真之美是盛唐诗人普遍的审美趋向,不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诗歌理论上,这和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心态以及道教、道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和广泛传播密切相关.这是只有到了盛唐才有的如此普遍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保留篇目《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是特殊环境造就的特殊人物,成为文学的典型形象。鲁迅用喜剧化的审美手法,剖析孔乙己思想性格、精神状态,让读者在笑声中认清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孔乙己形象塑造手法,体现为三个美点:对立矛盾的统一美;神色变化的动态美;以喜写悲的反衬美。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同是一首乐曲,有的欣赏者会觉得它很美,有的欣赏者会认为很一般,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作品根本就不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并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所持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往往是:“各爱所爱,各美所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艺术角度,论析了《史记》在写人叙事中的语言句式技巧:长短句相间,参差之美;骈散句交替,音韵之美;直陈与设问相杂,语调之美;主动与被动句交错,舒缓悠扬之美。  相似文献   

9.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具有规范性与统一性,其所追求的是规整与严密;美虽然也具有统一性,但更具有个体性与差异性,其所向往的是自由与异彩纷呈。两者虽然属性不同,但科学技术与美的结合,又是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的潮流。二者的融合、渗透必然会产生一种“符合目的与规律”的科技美,其实质在于反映科学技术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惠 《文教资料》2008,(36):109-111
语文教学以语言符号和美感载体渗透着感情的形象化意义,要求语文教学用"美"吸引学生.通过诵读,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利用情感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挥想象,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在美的实践中实现美育.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化、教育新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式,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正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周国林 《考试周刊》2013,(26):33-34
<正>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乃真、善、美之物须以美去教化于人"(李苦禅语,我国现代国画家)。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观点,提倡以审美方式教学,构建感受美、积累美、抒写美、鉴赏美的审美作文体系,让学生在美育熏陶下既写好作文,又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美育。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提出人所耳濡目染于艺术,就会"浸润心灵",融美于心灵,使心灵美好起来。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育深深地根埴于语文课堂这片广袤精深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6.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认识是对这种美的客观反映,艺术以美为特点,所以艺术家的天职是发现和再现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谢春 《江苏教育》2022,(85):42-45
“木字旁”是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木字旁”教学融入语文学科中,设计“寻访校园树木”“观察‘木字旁’的变化”“练写‘林、梅、桃、采’等合体字”“学写书法作品”四个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溯源“木”字形态变化,感受汉字避让、穿插的灵动美“;观—写—吟—赏”深度体悟汉字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书法教学的趣味,丰富书法课程的内涵,探索跨学科视域下,富有儿童审美情趣的书法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它们呈现出美的意境,反映了美的形象,提供了美的语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都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是美的宝库,作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负载这些内容的形式,都是姿态纷呈的美的形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背景组成“冲突美”;散文体现清越、隽秀、玲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