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在方位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二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对约十万字材料中的82个方位词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上”在所有的方位词中使用频率最高。在这约10万字的材料中,82个方位词总共出现579次,而“上”就出现115次,约占82个方位词出现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他方位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里”(99次),“上”的出现次数比“里”高16%多。“上”的出现次数不仅高于其余13个单音方位词的总和(113次),而且比跟“上”相对的“下”(出现22次)高四倍多,比合成的方位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里头”(24次)也近于高出四倍。  相似文献   

2.
一、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不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以”字和单纯的方位词(“上”、“下”、“前”、“后”等)连用时,就结合成一个方位词组,表示数量、时间、地方的界限。但上边句子中的“以”、“上”两字连用,却不是方位词组。其中的“以”是连词,它所连接的前  相似文献   

3.
不少教育教学论文的题目冠以“初探”、“浅谈” ,从题目看便可得知作者探讨的或是一个新的课题或从事此课题研讨时间不长 ,深度有限。这类题目的出现表明某一课题有了新的涉足者 ,教育教学科研风气不断浓厚 ,应该感到高兴。虽是“初探”、“浅谈” ,但不乏独到见解的上乘之作。也因是“初探”、“浅谈” ,有些不够成熟的观点或论述不够深、不够透便是情有可原的。但遗憾的是 ,一段时间 ,甚至几年后 ,很少看到“再探”、“再谈”的文章 ,我想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初探”、“浅谈”的见解、观点不是来源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而是人云亦云 ,…  相似文献   

4.
有些分数应用题,用一般方法解答比较麻烦。对于这类题我们可以先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行转化,然后再寻找解题的巧妙方法。[题目]学校有120本练习本,分给六年级两个班。一班分到的本数的1/3与二班分到的本数的1/2相等。这两个班各分到了多少本练习本? [一般解法]由“一班分到的本数的1/3与二班分到的本数的1/2相等”可知,如果把二班分到的本数看作单位“1”,那么,一班分到的本数就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方位词的科学定义应该从语法功能角度来进行,即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更大的单位)的后面表方向或位置意义的词叫方位词.根据不同的标准,方位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从总体上、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等三个方面对方位词的类型进行划分.根据定义,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单纯方位词有17个,典型的单纯方位词有14个,合成方位词有138个,方位词总共有155个.  相似文献   

6.
方位词,即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名词,又称方位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它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或方位结构.而古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在基本意义上尽管与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大体相同,但在用法上却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有关古代汉语方位词用法的论著甚少,为便于掌握其用法特点,本文试通过一些例句的分析,以探索其一般规律.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管窥蠡测,不免谬误,务求指正.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单音节方位词还是双音节方位词都能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方所的方位短语(即“X+方位词”结构,简称F1),这种结构和双音节方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称为“X+的+方位词”,简称F2)都是以方位词为标志的短语,都具有表示方所的意义和功能.但二者的语法地位和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选取现代汉语里有代表性的一组方位词(之上、以上、上面、上边、上头、上方),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语料库,考察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F1结构和F2结构的语法分布和意义功能.探究其二者内在的机制和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上”或“下”所表示的空间位置,主要由它们依附的名词所代表的物体的物理形状和几何形状来决定。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方位词“上”一般可以表示“上面”“下面”“里面”“表层”“深层”“方面”“上级”“上方”“角度”“范围”“部位”等空间位置和词汇意义。方位词“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表示“下方”“下部”“下面”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尤其是中古的中后期是汉语方位词系统形式演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汉语方位词的结构类型面貌与现代汉语已基本一致,但还有一些结构类型仍然处于形成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双音方位词种类增多,特别是后加“边/面/头”的复合式双音方位词的迅猛增长.而这类方位词已经开始成为与单音方位词对立和互补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11.
屈原“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西”字过去注家一直认为方位词,“西浮”是向西行;但篇中明言“今逍遥而来东”,前后矛盾。蒋骥不得已加以调停,指为由于江流曲折小有旋回处(《山带阁楚辞》),故忽西忽东。这一说法,其实仍不能通,原因是屈原不是画地图,路程的小小迂曲,何必入诗?姜亮夫说:“‘西浮’者谓自西而浮,……顺江而下,故曰自西浮。”(《屈原赋校注》)这里加上去一个“自”字,就变成了“增字解经”。这在训诂学上是不能容许的。举此两例,可见各家虽曲为解说,其实难通。考其原因,皆由胶执“西”为方位词之故。其实“两”并非方位词(“西”是“棲”的本字,原亦非方位词)。  相似文献   

12.
自从鲁迅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首次为晚清时期那些“揭发伏藏,显其弊恶”类型的小说定名为“谴责小说”以后,七十年过去了,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沿用,几乎不曾有人提出过质疑。这固然是因为鲁迅先生的声望和影响所及,加之书中有些地方充满了叙事人的插话、质问和评议,鞭苔时政之意亦隐约可见,所以人们对这类小说冠以“谴责”二字加以限定,素来习以为常。但是,并不是所有清末的这类小说的“谴责”特征都是那么明朗的。只有在以第三人称修辞方式叙述的那几部小说,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以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谁(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是怎么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对一定的“人”或“事物”进行描述,表达描述者对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行为,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后果的认定。我们把这类句子叫做“是”字认定句。长期以来,由于“是”字被认作判断词,使“是”字认定句淹没在“是”字判断句之中。  相似文献   

14.
就句子的构造言,在主语中,“也者”可以附加在主名之后,“者”字用作指代,重指前名,与之同位;“者”字或用作联代,联缀定语,作为主语的中心词,以代本名,构成判断句,或叙述句,或描写句。其中以判断句为常见,而叙述句、描写句次之。盖古汉语判断句,以不用判断词为常,故主语须顿,顿之不足,故用“者”或“也者”以提顿,而后继之以足语,对主语之补足说明,乃愈显明。“也”字是垫音虚词,只助语气,而无实义。“也者”连用,并表提顿。兹就“也者”在主语中所构成之不同句式,分别举例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5.
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关键是确定单位“1”。有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不统一,而要统一单位“1”后,才能正确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统一单位“1”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仅供同行们备课时参考。一、变更思路例:华光小学购买了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240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34,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三种书各买了多少本?[分析与解]这道题里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统一,可以把文艺书的本数看作单位“1”,将“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变更为“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1÷(1-15)=45”。这样,43和45所依…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丹顶鹤     
《小火炬》2010,(7):31-31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传说中的仙鹤,其实就是丹顶鹤。它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被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方位词?《辞海》解释得十分明确,说它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不论是“暂拟”还是“提要”,都把方位词归并在名词的范畴中。很显然,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名词”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是与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并列的实词;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是一组方位词。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将其嵌入对联,或本意相对,或转意借对,或与别的四个单音词相应对,统称为“四方对”。  相似文献   

20.
腊八节     
《中小学电教》2003,(12):69-69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