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凡是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的运用。鲁迅先生在他的《药》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笔者试举两处,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生活环境的人格化、物质化倾向和自然环境的主观色彩、地方色彩三个方面。鲁迅非常重视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4.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看客之一)"倒高兴……。"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发源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多是从揭露、评判的角度展现农村的破败、凋敝及愚昧麻木。沈从文则可说是乡土文学的另类。他以平等的姿态,以"乡下人"的身份来描写湘西边地的生活、风俗、人情。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和"安顺天命"的文化观点来表达笔下离乡背井的怀恋。不管是对"乡土人"的自然美好人性、雄强生命力的赞颂,还是描写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都展现了一种"梦幻田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月夜意象的描写,在他的《故乡》、《社戏》、《孤独者》、《肥皂》、《弟兄》等等篇什中都涉及到"月夜"。本文通过鲁迅的部分作品,来分析其月夜意象的象征意义: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作品以其思想的丰富与深刻,为对其主题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编了鲁迅的《风筝》,在单元导读中,有这样的提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而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中,表述是"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囿于教材的主题概括,这篇文章往往被当作抒发亲情的故事在教学中被演绎、被解读。  相似文献   

8.
"鲁迅精神最优秀的继承者"──郭沫若对鲁迅研究的历史贡献杨芝明在鲁迅逝世后的四十年里,郭沫若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文字数十篇,将近十万言。有人曾认为这些文字"巧妙流利",是"矫情"和"虚伪"。与此相反,我们综观这些文字,有理由说,郭沫若勇敢地捍卫了鲁迅,...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风波》     
《风波》作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最早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这小说向来似乎并不很受人重视,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鲁迅在里面第一次反映了辛亥革命同农民阶级的关系,并且初次就这方面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以后他的一系列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大抵沿《风波》而来,只是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真实更深广,思想也更深邃了。其次,鲁迅在这小说里第一次显示了他描写农村生活风习和通过农民日常的悲喜剧揭示重大历史问题的卓越的艺术才能。在鲁迅所有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中,《风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在小说里所描绘的辛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笔墨极其省俭,力避行文的嘈叨,主要觉得能够“特意识传给别入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总是用生活的片断和场景的相互衔接来展现故事情节,并在生活场景的设置和移动中挑选最恰当的时候和最恰当的场合,点破主题,揭示出主人公的灵魂本质或命运结局,其场景艺术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鲁迅小说独特的场景描写,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渲染或衬托作品气氛,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服务于整个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发…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我解读】 《故乡》是鲁迅深情描写旧中国农民生活的力作。小说写于1921年1月。为了揭示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鲁迅采用对比手法,抓住小说主要人物二十多年来发生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6.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划杂模在一起,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篇小说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那么,生活中有“狂人”的原型吗?确实有,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狂人”的生活原型。1916年10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蓬乱的年轻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给他…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鲁迅传记片不同的是,故事片《鲁迅》选取了鲁迅生命最后三年的生活,并以人性化的描写把鲁迅的灿烂人生展示给观众。它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三年与一生的整体构思与艺术处理的结合;二是人性的支点与审美创造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