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玲  王雄雄 《高等理科教育》2005,29(5):23-27,64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SCL-90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的四所不同类型的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双性化者心理健康最佳,其次为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结论:两维性别图式有其合理性,但传统的性别图式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双性化人格以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水平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男性和女性通常会根据社会针对不同性别建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所以性别角色对人格特征的分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性别角色起源与发展的介绍以及近年来性别角色与人格维度方面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以期望深入的了解性别角色与人格发展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琴  付亚亚  郑晓边 《文教资料》2006,(33):182-183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无论男女,双性化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代表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对598名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生源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客观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大一学生所获得的客观支持均多于其他年级,且差异显著;2)社会支持、人格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人格是作为生活事件一心理健康的外部影响因素而发挥作用的,未发现人格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性化是一种全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它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能更好地调节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是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阶段是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决策的关键期。本文随机抽样四川省两所初中学校,调查初中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在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以期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才的竞争趋势越演越烈,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来分析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性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NEO—FF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湖南4所高职院校679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职学生中症状明显的人不到10%,但有60%以上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常模之间差异显著;(3)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情绪稳定性、开明性呈正相关,与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和各维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和SCL-90对芜湖一所中学1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对2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人格各维度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人格的外向性、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积极应对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行事风格还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一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影响因素.采用SCL-90、EPQ、SES、UCLA孤独量表对入学半年后的709名福建医科大学一年级医学生进行测查.研究表明:建医科大学一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但稍差于全国青年;"肯定有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主要症状为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男生的敌对、偏执...  相似文献   

14.
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人格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本质促进作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施行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健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SCL-90和EPQ—A对256名高职生进行心理测试并进行个别访谈。结果:高职生心理健康检出率为27.13%,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总分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最大。建议: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注重情绪稳定性的培养、外向人格的塑造,以及同理心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SCL-90、EPQ及自编的人生态度问卷对1044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0%的新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关系和抑郁;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和个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区分为高危一不成熟型和普通一不成熟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o)对239名高职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新生SCL-90除了“恐惧”因子外,其它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强迫因子分高于女生,有显著差异。高职大学新生人格特征良好.积极。针对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健全高职大学生的人格.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考察了429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SCL-90十个因子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主要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焦虑;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和“其他”四个雏度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其他雏度上差异不显著;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044名高职学生作SC-90和16PF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27%;人格特征总体良好、积极;多元回归活费、母亲职业、年级、忧虑性、有恒性、聪慧性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7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自杀态度和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预防学生自杀和对学生进行自杀态度教育时,应当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重点对倔强、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紧张、内向及表现出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进行自杀态度教育,并采取措施重点关注这类学生,成功预防这类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