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上古曾普遍存在过崇拜太阳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生殖神崇拜、农业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等,因而,太阳神就具有三重身份:生殖神、农业神、祖先神。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太阳是万物(包括人类)之源,是繁衍万物和人类的生殖大神,是主宰世界的最高的神截。这是原始人类一种生命的呐喊和渴求。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太阳崇拜在经历了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阶段后,分别向祖先素拜和宗教崇拜演变,自然地域条件、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造成这两种文明中太阳崇拜不同走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称谓语直接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称谓传统,无论自然称谓、亲属称谓还是社会称谓,都与中国人的原始崇拜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很多称谓语的语素构成及使用的泛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和君师的崇拜,而且显示出三大崇拜的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上古先民从葫芦崇拜、鱼崇拜直至水崇拜的渐进演化过程,窥探了上古先民在与严酷大自然反复较量、反复斗争中的艰难足迹,从而揭示了中国文明史进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了上古先民从葫芦崇拜、鱼崇拜直至水崇拜的渐进演化过程,窥探了上古先民在与严酷大自然反复较量、反复斗争中的艰难足迹,从而提示了中国明史进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6.
上古时期,"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神之巫,又是神之本体,代表上帝和祖先之神,是神灵与人事的交流沟通者。由此产生了一组对巫及祖先神灵的尊称:"巫保、神保、灵保、尪保、灵子"等。其中"保"同"子",附着于名词后表示尊称,但其依附性强,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上述词语的组合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魏晋时期的祖先崇拜这一宗法性传统宗教在当时发挥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即稳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价值的表现及其政治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殷商人的自然神、氏族神和至上神观念构成了他们宗教意识形态的核心。他们对社稷、祖先和上帝的虔诚崇拜观念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自明代西儒利玛窦开始,不断有学者对看似迥异的东西方文化进行类比,以期达到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对《圣经》记载的一神崇拜及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神崇拜进行比较,就圣经中的一神崇拜与我国上古的一神崇拜,甲骨文中对“上帝”的提及,中国古书中的“《创世纪》情节”三方面对其相似性进行类比。  相似文献   

11.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3.
门神崇拜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先秦时期,门神崇拜达到高峰。到了汉代,“门神”一词正式出现,并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此后,门神形象日益丰富,而门神信仰却逐渐衰微。晚世门神崇拜与其说是信仰,毋宁说是更注重装饰意味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太极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圆"为论文的完美境界,它与太极圆形思维是一致的。其原因是由于先民对"天"的崇拜导致了对"天"之运行方式"圆"的亲和,这种对"天"的崇拜,对"圆"的亲和,乃是基于一种肯定、推崇真善美并以真善为美的思想,再加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太极圆形结构思维渗透于中国文化心理思维层面,从而使宇宙境界之"圆"与艺术境界之"圆"融贯为一,体现在文论中,则是古文论家对自然界的永恒向往而要求艺术超越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5.
“大”,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审美范畴,以“大”为美当萌芽于自然崇拜转向英雄崇拜的过程中。古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逐步意识到自身对于自然的力量,对自然的崇拜心理过渡为审美心理,自然从崇拜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自然的神秘属性“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混融于审美主体——人的属性,在自然与人的互相映照中,“大”显示出它特有的气派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相似文献   

17.
祭祀天地是史前社会先民最古老的自然崇拜.至迟从西周起,崇拜天地之俗就纳入礼制范畴,是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的国家公祭.上古初民自然崇拜,既崇拜天地,也崇拜日月星辰.那时,天气的冷暖,阳光的有无,方向的测定,无不与日月星辰的变化有关.因此日月星辰也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之一.在我国第一个盛世汉代,每逢冬至、腊日、除夕、元旦、上巳节、清明、秦岁首(农历十月一日)等重要节日,都有祭祖活动.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先民就怀着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生灵作为精神寄托和崇拜对象,并作为纹饰记载在他们创造的器物上。太阳崇拜与乌灵崇拜,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崇拜,而且太阳崇拜几乎跟乌灵崇拜融为一体。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鸟纹彩陶中,有一个形象为日与乌组合的纹饰颇为引人注目,乌是鸟的一种,这也与中国的一部分神话故事中的情节相吻合。这一纹样是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彩陶纹样的研究,能体现彼时彼地人类某种观念、精神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