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传媒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的网络传播时代。后现代主义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使网络人际传播打上了后现代化的印迹。后现代主义在网络社会中处处能够找到鲜活的生存场景。网络人际传播的后现代化具有:网络在不断消解权威话语,人们开始追求网上"不受限制的自我",人们"宁信机,不信人",人际关系冷漠以及人们逐渐成为了"数字化的人"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传播媒介。文章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传统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的新方式及特点,以及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作用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文章尝试性地将网络人际传播特点总结为:具有多媒体性质,以文字传播为主,以及匿名性、随机性、平等性。提出应在发展完善网络人际传播的同时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网络人际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在传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其人格结构以及潜意识等理论对当今的人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在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研究中,在理论支持和思维拓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终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海量信息处理及充分互动为特征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在我国得以迅速的发展,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与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同步,对网络的依赖性高,无疑是受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及其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族.但网络人际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拓展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新其工作手段,充分利用新型的网络人际传播模式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效应,减轻网络对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学习社区(NLC)作为现代学习型社会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其人际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社区成员的背景信息不再是阻碍学习交流的主要因素;社区成员能够最佳地表现自我;社区中人际传播的双向、互动和不平衡传播性质有助于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提高;社区中的传播反馈有助于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效果。交互工具能够一定程度弥补社区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线索缺失。人际传播特征的分析能够为网络学习社区设计、构建和应用提供指导作用,使其体现社会性、技术性和学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SNS,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在我国,规模较大的SNS都以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SNS为主。校园SNS网站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传播活动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中,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生活造就了众多的宅男、宅女,他们躲在封闭的空间中,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网络成为宅人类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而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沟通,本文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对御宅族的人际传播发生变异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诗歌因其通俗易懂、平易晓畅等特点而广为流传,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媒介传播,二是人际传播。就人际传播方式而言,白诗主要表现为对朝廷传播、民间的口耳相传、艺人的传唱和士人之间的酬唱应答等。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SNS,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在我国,规模较大的SNS都以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SNS为主。校园SNS网站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传播活动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体基础网络课程已经历了4年的课件开发完善和7个学期的网络教学实践。本以该课程为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调查数据和实践经验,分析网络教学中的交互性以及人际传播对教学的影响。网络的交互性虽然具有人人平等的特点,但教师应该主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才能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人际传播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有的新型人际传播方式。当前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心态呈现出隐匿与披露、信任与怀疑、飘移与沉醉等分裂的态势。这种分裂心态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并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个体的自我调适是适应网络生存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13.
当今电视不仅是一种大众传播,也是一种更为重视信息受众的人际传播.电视的"面对面"传播方式重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了受众的参与.电视不再局限于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把重点转向接受者,尽可能地建立起双向传播渠道,体现出人际传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剧烈复制的信息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可接受的限度,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广告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微弱。人际传播较之大众传播具有感官参与度高、信息反馈量大、传播符号众多等特点。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结合人际传播的这些特点,利用意见领袖和参照群体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作为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重建以及再现平台,基于其本身的技术架构,这一平台表现出"关系信息暴露"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在这一平台上的信息交流行为以及交流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人际关系信息会很容易被第三方感知。作为主动发布内容的"内容发布者"、参与互动的"互动参与者"或者处于围观状态的"围观者",在"交错复杂"的关系信息环境下,其社交网络的人际传播行为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主要通过"信息流"和"影响流"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传播类型之一的人际传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影视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需要结合影视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现代传播媒介的新发展,将以往教学中的人际传播模式做一个新的调整尝试。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遵循老子思想的总体特征,以道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准则,以自然为道者的效法对象。诸多论述暗合了"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人际平等开放思想、"和其光,同其尘"的传播主体形象、"不争"的人际传播道德、"希言自然"的传播能力等人际传播主题,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理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种重要传播形式。本文就此两种传播形式的历史渊源、链接模式及链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指出大众传播不仅是受众和人际传播的信息来源(即下链接),而且也可以从人际传播活动中获得有价值的讯息符号(即上链接)。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中旬,由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我国各省市地区大范围的抢购食盐事件。通过对受众在抢盐事件中的信息接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为避免谣言传播泛滥,针对感染者应及时公开信息,针对易受感染者应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公共知识水平,针对具有免疫能力者应发挥媒介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儒家茶礼是中国传统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符号,以茶品及茶仪为载体,对人们进行礼法、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茶礼中包含的仁爱、包容、诚信观念更是成为一种"文化契约"渗透到中国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中,指导人际交往进而达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