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写狼的文章有三篇。三篇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阴险狡诈的狼最终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战胜!狼代表邪恶势力,屠夫象征正义力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三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都写得十分生动、丰满、感人。三篇狼故事中的角色都很简单:屠夫和狼。可它们所代表的正邪两种势力的斗争却是惊心动魄的,屠夫在杀狼的过程中处处显示出他的睿智和勇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初中《语文》第一册选入的《狼》这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首先,屠夫充满了智慧。在杀狼的斗争中,他懂得运用兵法,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扭转局面,反败为胜。他一是使用了缓兵之计。屠夫晚归途中,被两只凶残的恶狼紧紧跟着。“晚归”、“途中”可见情况的危急;“一屠”、“两狼”可见敌我力量的悬殊。在这种情形下,屠夫处于被动局面。但他使用缓兵计———一是“投以骨”,延缓了狼赶上来的时间,紧急寻找克敌方法。二是抢占有利地形。屠夫四处观察,当他看到麦场堆着像小山一样的柴草垛时,就迅速奔跑过去,背靠草垛。麦场和柴草垛都是御狼的有利地形。三是攻其不备。狡猾的狼,一只绕到屠夫背后,打洞偷袭;另一只蹲在屠夫面前,闭着眼睛,假装睡觉,麻痹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夫将计就计,把握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  相似文献   

2.
3.
4.
戴绍利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在《狼》的末尾,作者用一个“黠”字来概括狼的特点。那么,狼到底“黠”在哪里?文章第一段对两狼的描写用了四个字:“缀行甚远”。狼遇屠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跟随着走了很远,说明狼行事非常谨慎,跟随很远以弄清对方虚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此一“黠”也。第三段写屠夫占据有利地形,“持刀”自卫。“狼不敢前,耽耽相向”,说明狼在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不蛮干,不冒险,采取僵持对峙的守势打持久战,并积极想办法,谋对策,此二“黠”也。第四段开头就写“少时,一狼径去。”是一只狼放弃了吗?非也!这只狼假装离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5.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  相似文献   

6.
(甲)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相似文献   

7.
8.
记得杭大所出的一份《鲁迅研究》的试卷上,把吕纬甫和魏连殳并列为五四退潮后不幸的知识分子形象,又把《在酒楼上》与《孤独者》看作姊妹篇,确实有其道理:鲁迅写这两篇小说时,都在三十年代,时间相距仅一年。吕、魏都是从五四运动中过来的人,他们都觉醒过、奋斗过,有过先声夺人的斗  相似文献   

9.
唐世明 《现代语文》2003,(12):26-26
一为了让作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家们大都喜欢在文中使用“设置悬念”这一绝招。此招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令人拍案叫绝;用得不当,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所选的《驿路梨花》一文,就属于后面一类。《驿路梨花》一共设置了三次悬念:“我”和“老余”在深山里看见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正好解除了我们夜宿荒山的忧虑。小屋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米有水有干辣椒。“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我”和“老余”满腹疑团,这是作者设置的第一个悬念。接着一位瑶族老人走进小屋,“我”和“老余”都以为是主人回…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孙亮 《语文知识》2004,(3):25-25
高中语第一册《致橡树》一诗中有这样几句:“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人认为“像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悲观浩叹”。但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新时代女性诚挚、坚贞的新爱情观,诗的感情基调意气风发,热烈奔放。认为“沉重的叹  相似文献   

12.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选进了该文,这真是一件好事。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想谈谈其在文化接受层面上的一些看法。一、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的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我们许多人也是在“天下第一行书”的盛名下仰视它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它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习气。所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创意] 《狼》是《聊斋志异》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文言小说.篇幅短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意味深长.很适合学生阅读。全文虽用文言写成.可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展开自学活动.本文又是一篇自学文言知识的好材料。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在敦学活动中,尽力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以旁观者的身份.给予学生学习内容侧重点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严冬季节,爱斯基摩人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涂第二层血,冻住后再涂……如此反复,让刀刃被冻血藏得严严实实的。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尖刀反插在地上,刀尖朝上。狼顺着血腥味找到刀尖时,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血腥味,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新课文《庄周买水》,故事新说,风味独妙。虽然借古之人叙今之事并非独创,但该文凭借杂文艺术一针见血地鞭苔人事,语言简洁,切中时弊,更凶兼具小说叙述模式,可读性强,凶而不失为一则上好的佳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单元导读的提示性信息,不但短小精悍,时代感强;而且文  相似文献   

18.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系统。《席方平》是最具代表性的佳构。席方平的性格发展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有机结构。小说中曲折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展开互为表里,正如中国画技法中的层层点染;将故事置于非现实的阴曹地府,使席方平成为一个不死的英雄,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又像泼墨写意。作品中有大笔勾勒也有细致刻画,从而使人物形象肌肤丰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