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本刊编辑之约,以专栏的形式和读者朋友探讨关于青少年青春期的性教育,出于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深刻关爱,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同意了。然而,我坐在电脑前却有了茫然无从的感受,如果从教育浅析的角度去写,无疑是在鲁班门前弄斧了。想想,还是从我最切身的感受,一个母亲的感受开始吧,如果可能,我会将在《半透明的心》的创作采访中一些最切实的感受灌注在这个专栏中,和读者朋友一起思考一些问题,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切都缘于我想编写的送给家长和孩子们的一本书——《半透明的心》。  相似文献   

2.
应本刊编辑之约,以专栏的形式和读者朋友探讨关于青少年青春期的性教育。出于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深刻关爱,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同意了。然而,我坐在电脑前却有了茫然无从的感受,如果从教育浅析的角度去写,无疑是在鲁班门前弄斧了。想想,还是从我最切身的感受,一个母亲的感受开始吧,如果可能,我会把在《半透明的心》的创作采访中一些最切实的感受灌注在这个专栏中,和读者朋友一起思考一些问题,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切都缘于我想编写的送给家长和孩子们的一本书——《半透明的心》。  相似文献   

3.
彭钢 《江苏教育》2008,(13):6-10
一页的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的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是啊,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吏。暑期,教师读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并作出选择的问题。偶然看到一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受它的启发,我们便想,在每个名家、名师、名校长的成长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子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伊犁师范学院中语系武金峰副教授的《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一书即将出版,送来了书稿,要我写个序,我欣然接受。我虽然对高校的民族预科教育没有做过研究,但对与民族教育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双语问题是关心的,也做过一些研究,而且对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也有一些了解,所以愿意在这里谈谈读了这本新著后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不仅是给儿子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长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的主要研究项目是电视、书籍、电子游戏、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等大众媒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非常高兴在《媒介与儿童》专栏里与家长一起交流。我最大的希望是:这个栏目对您有用!如果家长朋友对这个专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给我写信。我的通讯地址是:北京2011信箱100026。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位母亲的强烈呼吁”,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一位母亲写来的信。信中说:“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原本有…  相似文献   

6.
我行!     
在朋友的鼓励下,我走进山东老年大学,在这里结识了《老年教育》杂志。同学们常在一起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上老年大学的感受和读《老年教育》的体会。有的同学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章,在学员中掀起惊羡的波澜。而我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会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充满落寞和沮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教育》今年1、2月合刊上我读到了常丽华老师的一篇文章,名为《一本让你静静流泪的书》.写的是她引领学生读《一百条裙子》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如果能在学生自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三者之间架起桥梁,三心相通,产生共鸣,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目的则不难达到。一、反复诵读情感驱动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来体会,这种方法绝不是最佳的———事实早已验证了这一点。如果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字里行间有所感悟,化情感为内驱动力,激发其灵感的顿悟及强烈的诉说欲望,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振,才是我们期待的。即使他们只受到一丝感染,读出一分情感,得到一点顿悟,谈出一些感受,也是值得的。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学生读中悟出小男…  相似文献   

9.
老编的话     
五月是个充满了生机的月份。五一劳动节过后,就是母亲节,首先老编要向天下的母亲说一声:母亲节快乐! 为了表达我们和所有读者对母亲的敬意,在这一期里,我们集中编发了一些歌颂母亲,赞美母爱的文章,《血鞋》、《母亲给我剃头》、《我的母亲》、《母亲送我上学》、《爱》,读来让人感动。老编还在《自己的故事》专栏中特别  相似文献   

10.
任鹏杰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F0002-F0002,1
伯特兰·罗素的《论教育》洋洋万言,本刊“海外文摘”专栏予以转载,实因它太值得所有希望过一种好生活的人一读,至于涉身新课程改革者,就更不应轻易放过。我的同事说它洞见迭出、字字珠玑,慨叹其某些理念比新课程还新课程呢,而且正在困惑着我们的很多问题,罗素也遭遇了思考了。个中况味究竟如何,读者朋友可自去文中体会。这里拣说感受一二,聊作恩考的引子,漏万挂一和不成熟都似无妨。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一束鲜花》,同学们深受感动。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亲把爱无私地给了我们,我们又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呢?就此问题,我和几位同学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品:《天生作对》《雨天是放声哭泣的时间》《如果悲伤没有眼泪》《借爱一下你德心》《听说我曾爱过你》等均在热卖。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按时交专栏。我收到责编大熊给我的信息时,国内大概是凌晨.而我刚从世界杯的现场回酒店。  相似文献   

13.
每年这时候,由于有了3月8日的国际妇女节,噜噜说话栏目都会专门做一期关于母亲和母爱的专栏,本期也不例外。由于版面有限、稿源有限,本期仅选登了两篇。亲爱的小读者,你愿意和母亲一起读吗?如果读了,能把你们的感受告诉小编吗?  相似文献   

14.
李海鹰 《山东教育》2005,(10):32-32
一、进入文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历经一次次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太感人了,这对父子真了不起!”我借机道:“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对这对父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他们真了不起。如果,我们是这次地震的幸存者,是当时这一幕的目击人.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然后,我便假设一个情境:  相似文献   

15.
一本好的杂志如同一个好的朋友,一日不见,非常想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接触了《教育科学论坛》,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教育科学论坛》成了我的朋友,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如今,她像一个老朋友似的,时时提醒着我,警示着我,让我反思自我,反思教育,反思家庭,反思……读了第9期“学困生”,我们怎么关注?”后,我深深地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读书     
我喜欢读书。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等故事。稍大一点,她又教我一些唐诗宋词,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也正是在那时,我立誓长大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岁月悄悄地流逝,我也渐渐地长大。长大的我喜欢读书,读邓皓的浪漫,读鲁迅的泼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读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且,我更喜欢读名家名著,什么《红楼梦》、《茶花女》啦,什么《红与黑》、《牛虻》啦,我着实读了不少,我从他们那里寻求着来自心…  相似文献   

18.
正我很喜欢听台湾歌手的歌,因为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轻轻的禅意流淌其中,总能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种感觉我依稀是从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蔡琴的《读你》和苏芮的《牵手》中捕捉到的。我更喜爱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无论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还是《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心的菩提》都能让人从  相似文献   

19.
自从读了《山路上的脚印》这篇课文,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文中主要讲李娟在失去亲生母亲后,两位邻居阿姨一直像亲生母亲一样关心她,照顾着她的故事。我感受最深的一处是李娟哭了,“那豆大的泪珠从明亮的大眼睛中落下来”。为什么李娟哭了呢?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早晨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在过去的半年里.《陶教授专栏》一直陪伴着大家,许多同学都来信来电.询问陶教授有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首先要感谢陶教授对本刊的关心与支持.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答疑解惑,同时.也要感谢所有热心的读朋友长期以来对本刊的热爱与信任![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