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明(三)     
《数学教学通讯》2005,(2):21-26
我们曾经探索过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和梯形的性质及特征.那时是采用平移、对称及旋转等手段直观地获得了这些图形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将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来证明这些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图形的认识,而且使我们的认识从直观升到理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9~21页。教材简析: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2页。教学目的:1.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2.通过找、摸、画、剪、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认识这些图形,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搭积木是…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几何变换,这不仅是内容上的变化,也是设计几何课程指导思想上的变化,这将是几何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或变换中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因此,充分利用图形变换去认识、理解几何图形,是培养几何直观的好办法.本文探讨旋转变换问题的教学.一、深刻理解概念,熟练运用性质.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六年制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相似文献   

6.
陈力 《青年教师》2005,(5):29-30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看到图形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给出名称能正确识别出这些图形,并初步感知其直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0~42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体的底面,以及根据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2.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学会识别这些图形的方法,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描一描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积木。)同学们,今天来了一些我们的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让学生说一说。)2.对,这些都是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8.
空间与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通过对图形的测量、图形位置的认识和图形的变换来实现的.小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容易感知空间与图形的外显内容,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必须经历渐进的过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知道,熟练地识别几何模型有助于化繁为简、联通转化.在相似图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基本图形"A"型,本文和大家谈谈"双A"型的几何特征,并运用它的性质解决问题.一、"双A"型的几何特征及性质如图1,在ABC中,M是BC上的一点,过AM上的一点N作BC的平行线交AB、AC于D、E,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双A"型.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P32及P33做一做,P36.2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2.通过拼、摆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3.形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百宝囊,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打开看看。有什么呀?这些东西你在哪儿见过?2.这些东西我们经常见,而且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你想知道吗?犤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六年制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经历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拆、剪、拼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并能识别这些常见图形. 2.使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合作交流意识.  相似文献   

13.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平几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一旦进入三维空间的学习,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研究对象,这就形成了学习立几入门难的两大因素。在生源较差的三类学校,立几入门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这个教改组,一二三类学校的老师都有。如何搞好立几入门教学,体会也不尽相同,这里谈一些共同认识。一、发展空间想象力平几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直观作用的依赣性极强,立体图形虽有立体感,但失去了真实性,这样要认识图形的性质特征,对图形的直观依赖性就大大削弱。我们所西的空间图形实际上是具有抽象意义的平面图形,因此应要求学生能很好地读图、识图。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轴对称”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第1节轴对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引入问题,突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通过观察、探究、思考等一系列栏目,探索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学生有真实感受,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也能较好地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既欣赏了图形的对称和谐美,体会了轴对称的广泛应用,又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了轴对称的本质.在经历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的过程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得到了培养.第2节轴对称变换,教材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图形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经历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引出轴对称变换并归纳轴对称变换的特征.这样,学生既感受了轴对称变换这一运动过程,又自然地体会了轴对称...  相似文献   

15.
中考命题改革是引领初中日常教学走向的科学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以2015年全国各地123套中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对象,聚焦图形的性质考查方式进行解析、评价,总结考查的亮点及其一般性规律:关注图形的认识的直接考查;关注图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考查;关注合理设置实际问题情境,突出图形的性质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关注图形的性质的综合考查,突出数形结合、几何直观、逻辑推理数学思想的考查.借助创新试题模拟训练,提升对图形的性质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6.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在生活中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30~31页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7.
立体几何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和这些性质的实际应用的一门课程。认识和绘画立体图形是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所画的图,要求正确合理、明显、直观,使人看起来有显著的立体感。从这样一个要求出发,教师就必须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随时随地注意指导学生画好立体图形。  相似文献   

18.
一回忆旧知,引发新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吗?(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直观图)师: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特征?关于这些图形有哪些计算公式?你能结合它们的特征或公式,给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  相似文献   

19.
数学以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数、形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数形结合法就是把数量关系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暴露问题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图形的直观生动性和数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扬长避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数形结合包括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图形的性质和通过对图形的直观认识来反映数量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这两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后一个问题,即利用图形的性质研究数量关系的内含,达到数学解题的目的.1 启发作用在数学解题中往往会感到问题抽象,无从下手.如果能构造出相应的图形,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分析,则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具体、直观、明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