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晔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因参与谋反而被杀。范晔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行为共同促使了他的谋反。他主观上持身不谨、恃才傲物,客观上受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这些成为他谋反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沈约所撰《宋书·范晔传》具体记载了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参与谋反并被处死的经过及其一生中若干不检点的行为。自清初以来对这些记载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为范鸣冤申辩,而对沈约的史笔也不乏微词。笔者认为:范晔谋反确有史据,其谋反只是参与了一场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无进步意义;范的“薄行”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南朝世家大族的认识,也可从中剖析《后汉书》的得失和研究范的思想,并非“不值一顾”;沈约也非故意“丑诋”范晔;对范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弘扬其优点,又观其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从范晔删众家后汉史写作开始,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未能完成全部写作计划。一方面,《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其创造性的撰写成为儒林和史学的典范。以致许多儒者精读该书;另一方面,范晔的为人和被杀的命运,又悬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伴随范晔被杀,撰史由私家的权利被收归国有;皇族继续打压世族。至颜之推对范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扬弃范晔,象征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转变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颜之推就是一个成功转变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背负"谋反"罪名被南朝宋文帝杀害的杰出史学家范晔身上迷雾重重,<宋书>本传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清代一批学者为他鸣冤叫屈,但他们都未能真正认识、理解范晔.其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含蓄、曲折而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与情怀,结合他的另一首<狱中诗>,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探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认识他进取的一生,富于追求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他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  相似文献   

5.
范晔《后汉书》不选录王充《论衡》里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论衡》的主旨思想是辩事,而不是议政,与范晔的修史目的及采摭论说文的标准不符,并非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论衡》反叛儒家思想,“问孔刺孟”所导致的.通过对这一学术案例的审视,可以加深对范晔的文史思想和《论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398—445年),《宋书》本传称赞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不但“性精微有思致”,而且敢于“讥谤圣时,上议朝廷,下及藩辅”.这位才华横溢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英勇斗士,最后被诬为“谋反”而“伏诛”,诚堪叹息.关于范晔的思想,他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用唯心主义的宗教观作为愚民的统治工具,本人对此曾经作过严肃的批判;对他的折中主义思想,也指出其包含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的进步一面.兹不再赘.  相似文献   

7.
刘义康传     
王海洋 《学语文》2005,(9):24-25
刘义康,宋武帝之子,文帝之弟,赐爵彭城王。早年因文帝身体欠佳,刘义康既勘于政务,又能干聪明,因而权倾内外,加上处事上的率性而为,不识世故,导致了与文帝及其党属间的矛盾。结果自然是刘义康遭殃。先是从属遭杀。继而辞职而出镇豫章,后因又与范晔谋反之事相牵连,结果被文帝赐药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相似文献   

8.
范晔受到宋文帝的重用,原因有二:一是在刘义康刘湛朋党被清除后,宋文帝急需人才,而范晔与刘义康交恶,故在政治上可靠;二是范晔的生父范泰对宋文帝有恩。范晔虽然受到重用,但也种下了被杀的苦果。由于宋文帝性格猜忌,不信任大臣,所以在大臣制造不和,以范晔桀骜的性格,长期在此环境下,必然会有过激的行为,这是他被杀的主要背景。  相似文献   

9.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0.
汪春泓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参与治淮南狱的宗正刘受与刘德依据“定谳之词”而写,后经刘向、刘歆的修改而成。因为司马迁对刘安颇为欣赏和同情,且认为他的谋反被诛乃是冤案。笔者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虽有嫌疑之处,但不足以否定此传的作者是司马迁。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支,一方面祖母、父亲的冤死在他的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另一方面他因受到汉廷的窥伺、压制和逼迫,而负有沉重的压力感,不得不生谋反之心。强烈的复仇情绪有时遮蔽理性,故刘安的某些行为不合常情常理。司马迁基本上认定刘安因谋反被诛,也指出他有“谋反形”,即有谋反的动机和目的且为谋反暗地做了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但并没有公然地举兵反叛。汉廷断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深文周纳,穷究党羽,严刑酷罚。而司马迁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刘安之谋反被诛是有一定冤屈的。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的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切,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与《汉书》都有韩信的传记,虽然班固承继了司马迁的大部分内容,但叙述与议论有不少相异之处,特别是对韩信"谋反"一事的处理,存在微妙而本质性区别,这一切源于两位史学家对韩信历史地位和自身形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5.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请君入瓮     
周兴(唐代人)用法深酷,或告兴与邱神责力通谋,武后命来俊臣鞫jū之。俊与兴方推事,对食,问曰:囚多不承,当置何法?兴曰:取大瓮,外以炭炙zhì,令囚入中,何事不成。俊如其法,因起言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瓮。兴惶恐叩头服罪。译文:周兴和来俊臣俩人关系不错,都是在武则天时期靠整人而当上大官的。在一宗谋反案中,周兴被人告发参与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讯周兴。来俊臣来到周兴家中,周兴设宴款待。酒席上,来俊臣请教说:“审案时,犯人常常不服罪,对此,你有什么高招吗?”周兴当即回答:“这很容易!将一只大缸反扣在地上,缸边摆上炭火,命令犯人钻进…  相似文献   

17.
提到西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另一则是"生平胯下能受辱,只是羞于哙等肩"的韩信。项羽未能成就其帝业,与其自身性格不无关系,"匹夫之勇"、"妇人之仁"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2,而韩信到底因何而死?谋反?亦或是说,诬以谋反?  相似文献   

18.
范晔将皇后列为本纪,这是《后汉书》的一大特点。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任遇”一词《汉语大词典》:“指地位和待遇。《晋书·缪播传》:‘以播为给事黄门侍郎。俄转侍中,徙中书令,任遇日隆,专管诏命。’《未书·范晔传》:‘比年以来,意态转见,倾动险忌,富贵情深,自谓任遇未高,遂生怨望。’信任重用。  相似文献   

20.
四川平武报恩寺乃因土司王玺等报效皇恩、崇尚佛教而建.但是,历史上并无王玺“谋反建宫”之载. “王玺谋反建宫之说”实为20世纪制造的明朝冤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