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头戏.如何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农民不复耕,关键在于农民的生活要有保障,农民的收入能满足其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的基本需要.通过对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分析,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毕节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开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是如何重视农民教育的廖能宏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和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有政府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乡村农民教育的缺失、滞后与弱化现象进行不同侧面的剖析.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预期假设,阐述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质问题在于加强乡村农民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变乡村病态的人文、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是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头戏。如何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农民不复耕,关键在于农民的生活要有保障,农民的收入能满足其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的基本需要。通过对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分析,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毕节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使退耕还林得以持续开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经过战后初步建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教育、加强青年继承人员教育、深化农业继续教育、转化农民生活方式培训等具有特色、长效而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参考与借鉴日本的做法和经验,将有助于启示与促进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内容的充实以及教育格局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农民转化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概念,以实现农民身份、经济、心理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农民转化教育以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和可行能力为终极价值追求、农民利益至上为核心原则、符合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实施农民转化教育,优势与障碍并存,在涉及众多主体利益的新时期,于各方利益中寻求平衡尤为关键。未来的农民职业教育包含"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从只从事第一产业到从事第二、三产业"、"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 “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成人开展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这是《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决定》中提出来的成人教育任务之一。目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大部分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继而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就变得逐渐强烈起来。因此,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就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即是通过农村社会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对农民进行以精神文明生活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开展这项教育工作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和当今农村社会道德文化教育的对比,提出从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入手,稳定农村社会结构,重振农村固有的伦理情义和道德精神,塑造农民平静的心灵与谐和的精神,从而实现农村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现代农民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实现农村社会之和谐。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对促进农民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从湘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判断,中国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从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的构成看,农业社会的科技素质在中国农民科技素质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从湘西农民科技意识来分析,中国农民对实用农业科技非常关注,但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毕生致力于农村教育实践,形成了包括农民教育思想在内的一整套独特的农村教育思想体系。裴斯泰洛奇的农民教育思想重塑农民的尊严与品性,注重心、手、脑相结合,遵循自然、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协调一致,启示我国农民教育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改造、立足农民生活、促进农民的和谐发展,在当前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是如何重视农民教育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和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些国家农民已基本扫除文盲,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音乐素养教育是丰富农民生活的必要途径,农村学生群体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农村音乐素养教育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将分析发展农村音乐素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阐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并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些教育,注意了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建设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这种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整体推进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新农村建设政策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如重视乡村教育、重视农民,提倡培养‘新民’,主张教育平等、面向人民群众;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创新的思想解决教育与社会问题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其中许多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相一致,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处境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群体处境艰难,表现在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距太大,贫困农民负担沉重,看不起病,子女大量失学等方面。农民创办乡镇企业、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摆脱农村贫困的生活。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不公平。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国家和社会应该关心和爱护贫困农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农民的教育、健康和发展上来;媒介宣传应该反映贫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健康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们能够自觉追求健康生活与受健康教育程度有关联。在我国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具体体现在:它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农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可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推广防病救灾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协同多方、加大力度开展农村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农民”“职业教育”概念及内涵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给予新的阐示。认为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应定位于生产教育、生活教育与生态教育。同时,提出新时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北农业大学自 1978年开始,长期致力于通过开展成人教育,帮助山区人民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与方法,向农民传播、推广实用技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这些技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当地农民摆脱了贫困,同时改变了他们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态度,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