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战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伟大的进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以“可持续能力建设”为中心,主要在政府调控、生存安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6方面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为中国可持续能力增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发展观念和战略构想,它强调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已经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平  梁静国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2):59-60,66
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建立DEA模型评价模型,并以哈尔滨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哈尔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而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与组合优化度,同时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搞循环经济是发展与可持续并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般内涵进行回顾和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评估方法,论述了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本文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优化与政府自身建设是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手段,知识管理和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问题一对策一响应”为基础,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形成、运作及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狄乾斌  韩增林  孙迎 《资源科学》2009,31(2):288-294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重要保证,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出发,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用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选取可行的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实例,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进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上升势头,其系统协调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与该省的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辽宁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海洋经济质量等方面成效明显。结果还表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与可持续协调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加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仍是确保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三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划时代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和行动已遍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成为指导发展的战略首选。在作者长期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被提取出三个本质元素,即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公平",只有上述三大本质元素的宏观表达,包容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并获得最佳映射时,存在的"发展内涵"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标准。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能力建设在本质上的逻辑自洽,其目标函数最终就是为了追逐上述三大元素的交集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DS)、质量(QS)、公平(ES)的交集最大化,应当是实现可持续战略目标与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最高要求,即可持续发展SD最终必须服从MaxSD={(DS,QS,ES)|φ1(DS)max,φ2(QS)max,φ3(ES)max}式中,φ1、φ2、φ3是三元素DS、QS、ES的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商华  陈任飞 《科研管理》2018,39(10):79-89
企业的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管理趋势,在现代组织战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更加动态化同时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绩效及其过程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资源管理视角,通过收集163个企业管理人员调研数据并使用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PLS-SEM)分析了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全面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可持续能力由监控、捕获和重构能力构成,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各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管理能力部分中介动态可持续能力与企业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关系,但对经济绩效没有中介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企业在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城市建设与发展也要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但是目前的现实现与可持续城市化相差甚远,我国城市建设与发...  相似文献   

9.
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以生物物理量为标准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Wackernagel发展的生态占用法因其简明的生物物理量设计思想克服了其它评价的需要对这种方法做出改进,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占用方法的思路,结合生态占有指标引入了一个综合发展度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最后结合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对河南省生态占用的计算分析,得出河南目前处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欠发展”状态,并与西部12省(区)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能力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智力支持系统”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领域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在国际上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研究方向 ,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是在具有内部逻辑自洽和统一解释的“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能力贡献的总和。五大支持系统中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条件。它具有两个基本的内涵 :其一 ,区域的人均智力水平 ,它由区域人口的受教育的年限和区域科技创造力所决定 ;其二 ,区域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规范、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提取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维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可持续能力建设方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GDP度量,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2.
流域可持续发展及其实现途径:土地利用空间重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满足"自然可能、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等原则,因此,根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构建了以流域整体开发为指导思想、以流域土地利用空间重组为手段的流域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工程伦理的审美维度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审美活动,它伴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显现。随着工程伦理从角色伦理责任到面向公众的伦理责任的转变,工程伦理的审美维度也通过工程师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道德情感中体现,并通过与道德感的转化和超越,以美引善,从而使工程活动更加人性化,最终实现为人类谋福祉的至善。从真善美和谐关系建立方式来讲,工程伦理审美应该是建立在以工程伦理为基点的真善美的统一。本着这一理论观点,文章从哲学高度和审美视角,探讨有关工程伦理的审美维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度敏感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慧  陈海  毛南赵  聂霞 《资源科学》2018,40(6):1277-1286
运用熵变分析方法从景观的视角阐明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高度敏感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构建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研究区景观可持续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分析研究区2009—2014年间的系统承载力、活力和有序度,探讨研究区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①建立的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化机制,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②在2009—2014年间,高渠乡熵流呈减少趋势,熵产生总体上升,总熵变除2012年外,其余年份逐年下降,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内部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③高渠乡可持续总得分呈上升趋势,景观可持续性总体上升。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立足于实现个人权利的外向度自由不同,孔子所谋求的乃是一种完善圆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由.这种境界自由来源于人不断否定当下,向着人之所是的方向去生存的鲜活生命力,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人进行自我超越的内向一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式的自由即超越,超越即自由,二者不即不离,相即不二.相比而言,这种生存论式的自由要比老、庄所追求的形而上学式的自由更具本真意味.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院重点实验室群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为例,从发展维度、协同维度和可持续维度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面向科研一线的群组集成知识平台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主要涉及内容包括需求调研、平台系统维护和管理、平台外观设计、主体功能、协同服务机制、可持续建设机制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为其它的群组集成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发展观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彭福扬  黄剑 《科学学研究》2003,21(3):321-324
通过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剖析 ,揭示出传统技术创新观与新的社会发展观的不适应性。新社会发展观的综合性、可持续性、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必然性。而建立和谐稳定的自然与社会生态则是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9.
Jan Fagerberg 《Research Policy》2018,47(9):1568-1576
The topic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concern the (much-needed)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and what role (innovation) policy can play in speeding up such changes. In their Discussion Paper Schot and Steinmueller (2018) argue that the existing theorizing and knowledge bases with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studies are “unfit” for this task and that a totally new approach is required. This paper takes issue with this claim. Policy advice, it is argued, needs to be anchored in the accumulated research on the issue at hand, in this case, innovation. The paper therefore starts by distilling some important insights on innovation from the accumulated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nd, with this in mind, considers various policy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influencing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Finally, th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are conside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isting theorizing and knowledge base in innovation studies may be of great relevance when designing policies for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