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会议中,口译员经常会遇到带有浓重口音的发言人。根据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遇到浓重口音时,口译员需分配大量精力到听力理解与分析中,导致输出的速度变慢或信息的大量缺失,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口译过程的进行,提高输出效率,该文试图通过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来分析口音是如何通过影响听力理解过程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针对口译员遇到的口音问题,结合吉尔的理解模式,该文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提高口译技能、掌握口音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等。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在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中,数字口译都是制约议员做出高质量翻译工作的"瓶颈",在商务和经济领域,数字口译的失误甚至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在口译界十分著名。本文从吉尔(Daniel Gile)精力分配模式的两个公式C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L(listening and analysis)+N(note-taking)+M(short-term memory effort)+C(coordination)以及CI=Rem(remembering)+R(Note-reading)+P(production)和一个理解公式C(comprehension)=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analysis)出发,探索如何减少译员不必要的多度的精力投入,提出如何从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下提升数字交传口译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市场对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更为广泛。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工具,在全球化的今天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口译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的交替传译,则与同声传译一道撑起了口译的半壁江山。本文笔者将以交替传译为切入点,对交替传译的特点难点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为指导的交替传译中笔记和脑记的协调和平衡,目的在于寻求有效方式攻克口译过程中精力分配失衡这一口译难点,以此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揣摩和掌握脑记与笔记的协调性,从而不断提升口译质量和译员水准。  相似文献   

4.
吴俊丽 《考试周刊》2007,(28):50-51
DanielGile于七十年代末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认为同传是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听力理解精力、记忆精力和组织译语的精力,即:同传=听力分析 翻译 记忆 协调。这一模式揭示了同传的本质,既为同传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我们探讨影响同传质量的诸因素并对症下药提高传译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的启示下探讨影响传译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及对策:听力和源语意义的把握,记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听力理解焦虑与口译受训者的英汉交替传译质量的关系,旨在帮助译员了解口译过程中导致听力理解焦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为译员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20,(3):37-4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航空业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航空技术和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所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难免出现听辨缺失的现象。以航空机务维修管理外训课堂口译为例,结合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探讨了汉英交替传译中听辨缺失的原因,分析听辨缺失导致的问题,包括过于贴近源语、错译、漏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合理分配精力、明确听辨重点和改善笔记。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口译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口译及口译能力的概念被界定,进而谈到图式、二语听力理解和口译三者间的关联机制,随后从二语听力理解图式理论及模式的阐释着手.举例说明该理论在提高口译能力中的作用,以期待为口译员提高口译能力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吴思思 《英语广场》2016,(12):23-24
口译中数字的处理是译员的重要能力,涉及听力分析、口译笔记和短时记忆的整合管理。本文通过对法国高级口译专家吉尔的认知负荷管理说分析数字口译的应对和突破策略,寻求更好和更便捷的数字口译练习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交替传译听辨与外语学习中听力的区别,在将图式理论和Gille的交传精力分配模式运用到交替传译听解的认知过程中的基础上,提出影响译员听解效果的三大因素为:译员的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除听解之外的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并由此得出译员克服听解障碍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口译是一场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口译员进行听辨分析。口译的瞬时性特点要求口译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听、记、说等过程,这对译员的听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介绍听辨能力的培养和口译活动的特点,以英汉交传为例,提出口译听辨理解的思维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厦大模式、广外口译培训模式、"3P"模式及微格教学口译培训模式等国内外相关口译培训模式的理论阐释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以及口译训练方法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姚艳波 《文教资料》2008,(23):65-67
理解是口译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吉尔的口译理解模式和口译教学实践表明:在英汉口译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受到了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能力及精力分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提出必须在视听说课程、文化课、特殊用途英语课和口译等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耿立  罗仁家 《海外英语》2012,(9):167-168
该文关注专题口译中译员焦虑心理的成因,提出专题知识的不可预测性、口译环境的不确定性(客户和听众的期望值,人际交往敏感度等)都会给专题口译员带来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口译员复杂的口译过程是研究口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记忆—输出,基于三个主要过程,口译员必须采取正确的口译策略。储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是准确快速理解源语言信息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笔记则是保证长时间记忆的必备策略,使用顺应原则是口译输出这个环节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口译过程和口译策略的关系基础上,以口译过程为出发点,在剖析口译过程中大脑的复杂运作的同时,强调准确运用口译策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王妍 《海外英语》2012,(10):157-158
相比较传统的笔译而言,对口译的研究更为抽象。基于法国释意学派的观点,口译应当以交流为目的,以解释为原则。基于释意学派对口译过程的理解,该文提出了4点口译的策略,以更好地帮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完整、清晰地进行口译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对英语口译人才需求激增,但由于企业规模、所属类型不同,对口译员的要求和待遇也有区别。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中所获数据,深入详尽分析了各企事业关于口译工作与口译员的期望和录用情况,旨在解决当前企事业对口译员要求与口译员工作能力不符这一问题。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能快速融入工作的口译人才,作者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传统口译教学主要在心理压力和言外知识的培训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面向市场的"准译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讨图式与礼仪祝辞类口译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图式有助于提高礼仪祝辞口译的效果,其中结构图式能减轻译员的记忆负荷,背景知识图式方便于口译员预测下文内容和语言信息,语言图式则使译员的表达更为顺畅。要提高口译效果,学员要建立与激活尽可能多的结构图式、背景知识图式和语言图式。  相似文献   

19.
朱俊俏 《知识文库》2023,(15):135-138
<正>本文以一名译员在美因茨大学“周五会议”上两次模拟同传为例,对德汉同传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吉尔(Daniel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将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分为四类,即听取及分析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译文产出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记忆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协调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对这四类非流利现象的实例进行逐一分析,究其深层具体原因,并提出减少上述非流利现象的应对策略。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0.
口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所获得信息的"理解"与"表达"会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通过详实的例证,对口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环节的能力培养进行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