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大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这句话,那么,如何“摆事实,即如何举事例论证,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它包括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几个步骤。选例就是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新鲜而又典型的事例;引例就是用过渡性的语言引用事例以证明论点;叙例就是简练、概括地叙述事例,以能反映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议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叙例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大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这句话,那么,如何“摆事实,即如何举事例论证,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它包括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几个步骤。选例就是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新鲜而又典型的事例;引例就是用过渡性的语言引用事例以证明论点;叙例就是简练、概括地叙述事例,以能反映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议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叙例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它具有论证性功能,是运用…  相似文献   

3.
所谓点例,就是叙述较为简略,所用文字极少的例证。如果把仅举一例称为"点",那么,我们可以把略举一组事例,甚至一句一例的写法,称之为"面",也即"面例"。在高考应试作文中,因为阅卷的秒评模式,含蓄的记叙文极易被误判,于是易于明扣主旨的议论文大行其道,获得众多考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所谓议论文,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摆事实,就是列举事例,证明观点,简言之,就是叙事。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有不少学生不能把握好"叙事"的分寸,造成文章的偏差,不能进入佳作的行列。下面谈谈议论文在叙事上应忌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圆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得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作一点探究。清人刘熙载说:"人多事多难遍论,借一论之。"即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例,来论证观点。我  相似文献   

6.
例证法的运用,有事例的选择,事例的叙述,事例的点化开掘三个环节。事例的选择做到了确切,叙述做到了简明,点化开掘做到了中肯,就可说是例证法运用成功了.然而,要达到此要求却不容易.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观点材料不统一,叙例啰嗦不分主次,点化开掘失却分寸等,便是例证法运用中的毛病.这些毛病的实质就是选,叙、点化没有以一贯之。怎样做到.一贯呢?这就需要一找出观点和事例间的同点.找同点,在事例的选择中最重要,选好例是例证法成功运用的基础.要做到选例确切,在事例真实典  相似文献   

7.
张定勇 《语文知识》2016,(21):24-26
【考情分析】高考写作中,议论文在考场上出现的频率较高。有些同学在议论文写作的事例引用上,常常是把事例叙述描写得过多,以叙代议,写成"四不像"的"议论文"。在引用论据上,有的考生容易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不注意灵活掌握叙述的角度,论据缺乏说服力。一般来讲,要多举一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要多用第三人称来概括叙述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议论文的论证要求有两个:一个是讲道理,一个是摆事实。把讲道理的内容称之为理论论证,把摆事实称之为事例论证。讲道理,我们这里先不谈,单说人们最常用的摆事实——即事例论证。从理论上讲,事实最有说服力,但并不是说只要你在议论时摆几个事实,就一定能说明观点。例如,有人写成才主观努力十分重要,所举的例子是爱迪生为了找到制作灯丝的材料花费了许多精力,遇到了许多困难,并把他都做了哪  相似文献   

9.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事例论证事理的能力,是议论文写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我认为这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掌握事例论证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要求一个成功的事例论证一般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环节,每一环节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1.亮———开头亮出观点,给人以开门见山之感。观点要求正确。2.选———选择事例证明观点,支持观点,巩固观点。选例要求典型。3.引———如何架桥摆渡,使材料和观点紧密联系。引渡要求自然巧妙,不宜拉杂。4.叙———叙述事例。要求择主去次,只叙述足以证明论点的紧要处,其余一概删去,绝不允许…  相似文献   

10.
教师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架",为学生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使学生从现有的实际水平发展到未来的潜在水平。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围绕着"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和支撑的过程。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针对如何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议论文写作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摆事实即列出论据;而讲道理就是针对论点和论据进行分析。可是,有的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没有体会到讲道理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举了很多个,也不对事例加以分析,使议论文形成了"论点+论据"格局、观点+材料=作文而失败。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分析,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部分。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例论证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常见的和主要的方法,但如果只是“摆事实”而不“讲道理”,那么这些“事实”无疑将是一堆杂乱的材料,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摆事实”的同时,更要“讲道理”。在举例论证中要注意以下“六个环节”。一亮观点。开头亮出观点,给人以开门见山之感。观点要求正确。二选事例。选择能够证明观点,支持观点的典型事例。三巧过渡。架桥摆渡,使材料和观点紧密联系。过渡要求自然巧妙,不宜拉杂。四精叙述。叙述事例,要求只叙述足以  相似文献   

14.
<正>议论文有其相对于记叙文等体裁特有的文体特征,比如同样是叙事,记叙文要求叙事曲折完整、生动形象,而议论文的"叙事"其目的只是为了"喻理",因此一般只要求"点到为止"。"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往往包括选例、引例、叙例和议例几个步骤,下面试就议论文写作的例证技巧解说如下:选例贵在典型、新颖、得当。典型是指要选择能充分切合论点、论证论点的例子,而且要力求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初写议论文时,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说理,往往直接用叙事代替议论,难以处理好“事实”与“道理”之间的关系,在事实与道理之间留有空白地带,不能通过对所举事例的具体分析,揭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缺少说服力。那么,如何将两者融为一体,使文章论之有据,言之有理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搭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高考考场作文要求考生能针对所提供的材料,在写议论文时选择恰当的事例并准确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要求以事实为论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可以使我们的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论证力量。平时精心积累事例,应考中选"真"选"对"。举例要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妥善处理教材,把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同有趣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把典型事例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使课堂真正变成"乐园",才能使学生生气昂然,真正获得"享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郜建辉 《天津教育》2014,(21):125-126
不知从何时起,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泛教育"现象.所谓"泛教育",就是物理教学内容呈现出泛化,过多注重了知识的宽泛,弱化了物理学科本身的逻辑性与严谨性,甚至脱离了让学生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物理本源.更有甚者,对知识的处理,也改变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科书内容的初衷,而一味地追求内容的丰富、现象的堆砌.整节课听下来给人的感受是:趣味性浓了,物理味淡了;知识涉猎多了,物理规律少了;事例光鲜,叙理肤浅;热热闹闹,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9.
骆泽科 《快乐阅读》2013,(10):76-76
语文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教师如何面对最难面对的学生——学困生?学困生最难做的事——写作文,文章观点鲜明地提出"培养学困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性及方法策略",文字精炼,论据充分,既有精辟的理论论述,又有真实鲜活的事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