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西周都城体系的演变与岐周的圣都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都城体系的角度研究都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古都研究中必须的手段.在都城体系中,有圣都与俗都、主都与陪都等都城关系.西周的都城体系中有三个都城:岐周、宗周、成周.岐周是西周的圣都,宗周是西周的主都,成周是西周的陪都.作为周的"圣都",岐周是国家重要的祭祀中心,它不仅是周族发迹的地方,而且承担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拥有大规模的宗庙建筑,这些远非"俗都"宗周可比.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都城地位也在变化,岐周在西周中晚期逐渐丧失了圣都的政治地位.西周的都城体系和圣都制度对后世各政权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3.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西周的法制思想、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引礼入刑及诉讼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春秋时期形势的产物,是西周以来社会心理的总结和升华,是段商特别是西周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早期国家既不同于现代国家,也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古代国家有所区别。西周是紧接着周人原始社会的解体而出现的国家,它具有许多从原始社会继承下来的旧传统。各种奴役关系都已存在,却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占有明确和绝对的优势。同对,西周国家又不断地扬弃着原始残余,始终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中。西周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正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的强盛时期,统治者为巩固阶级统治,大兴礼乐。与其宗法制度相应的教育制度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而由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在后来的“文化下移”中均成为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前言】 孔子有“不足徵”之说,此篇借用“足徵”二字,以示立意允洽。 西周王年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西周不明,遑论夏商。唯其如此,说多纷繁。此篇乃承继先师张汝舟先生之说,将西周年代的主要依据一一列出,希望得到学术界的批评,以求共识。 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9.
谈谈西周学校的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公元前1066—771)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在商代奴隶王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它全面地继承了殷商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整理了全部的文化遗产,按周统治阶级的意志,将所有的文化、娱乐、军事等活动规范化,而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等级森严的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制度。西周的舞蹈就是在殷商以来舞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依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三大组成部份之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古代政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的成果。一、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实施分封制的最主要目的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卫、宋等国。封国诸侯在政治上要服从周王统治,派兵为周王打仗,保卫王室,经济上要定期向周王纳贡。在分封制下,周王是诸侯之共主,“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分封制是与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政治制度,是西周强盛的政治支柱。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巩固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日益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缩小,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朝觐和纳贡。一些大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土地和人民,相互兼并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  相似文献   

12.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蒙古民族在8000前就已形成,“蒙古”这个族称民族形成的当初便已定性,史书称“忙豁勒”,汉书称“蛮”的形式,在诸蒙古部落中流传下来。如检狁(Khigan)蒙古、北狄(BidGud)蒙古、胡奴(Khun)蒙古、尼伦蒙古、鲜卑蒙古、突厥蒙古等几十个部落。到中世纪时鞑靼蒙古、乃蛮蒙古等已达100多个部落。现代有喀尔喀蒙古、内蒙古、达斡尔蒙古、察干蒙古尔、布里亚特蒙古、图瓦蒙古、四川蒙古、云南蒙古、上海蒙古、北京蒙古、台湾蒙古……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卡尔梅壳、德额都、伊和蒙古等在它们的前面或后面均有“蒙古”这个族称。所以,蒙古由诸部落组成,蒙古是总称,是统你,均为──蒙古族,蒙古人。  相似文献   

14.
《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3期刊发了《虎簋盖铭简释》及其拓片,使我们有机会就西周年代作进一步探讨。 定虎簋盖为穆王器,十分确当。因为与虎簋盖相关的器物,如师虎簋、望簋、牧簋、吴方彝、师汤父鼎、豆闭簋等,其年代大体都在西周穆共时期。这里想就穆王的绝对年代联系相关的几件铜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大都经过能工巧匠的规划。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受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指导思想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其规划原则以中心布局、对称布局、街道分割、方块居住、市场固定为则,特征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具体体现在规划图中。中国城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规划图的国家。《尚书·洛浩》记载的“来以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域邑图》都是证明。中国城市规划最早使用平面图,为城市形状规整、布局整齐和延续发展有章可循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益群  王绍东 《职大学报》2013,(3):95-98,107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工作,而且经营的十分成功。但是孔子一直以来以正名为务,樊迟不顾自身名分,理解错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反而询问孔子关于农事的问题,孔子自然要对他进行批判,因此说“小人哉,樊须也”。  相似文献   

17.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是由英雄、个人创造的。平民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上最重要、比重最大、力量最大的群体。而西周作为奴隶社会最后一个且最发达的国家,其通过层层分封,把社会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个阶层,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所应用并发展。而奴隶社会的"民"与封建社会的"民"的构成是不一致的,本文通过古文献,研究西周"民"是由士、农、工、商组成的。  相似文献   

19.
射箭活动在西周社会的盛况是罕见的,且与西周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礼”相结合,形成对社会各阶层均有一定影响的射礼活动。作为当时特有的社会现象,“射”与“礼”结合形成射礼必有深刻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各位老师和同行。中国古称礼仪之邦,最重视礼。礼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愈加体现出对阶级统治的重要性。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代统治者制礼作乐的结果,促成了礼在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泰国是缅甸最大的两个邻国。历史上缅甸与中国和泰国这两大邻国之间曾屡次爆发战争。透过这些战争的表面现象,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归纳出这些战争的一些共同规律和特点。文章探讨的主题是从9世纪至18世纪期间的历次缅泰战争和中缅战争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