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虽然已在全国逐步建立,但是新问题日趋凸显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从经济人的角度阐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失完善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拓宽筹资模渠道等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现阶段,土地被征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农民社会转型能力相对偏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能不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事关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福建晋江市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推进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白宁  孟歆云 《职业技术》2011,(9):118-119
长期以来,土地保障一直是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传统模式,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着征地补偿费用过低的问题,同时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模式差距巨大,由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失地补偿费过低的问题,还应借鉴别国经验创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商业保险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公平补偿和合理安置。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充分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上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尽快为失地农民建立起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在享有生存权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发展权,既是现阶段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佳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5.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群体不断扩大。失去土地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被赋予了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必须加以解决。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现状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根源上加快改变现行征地制度的步伐,就现阶段来说,应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行列,建立养老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市民。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市民的社会保障,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前途生活堪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本文尝试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强大动力。树立“以农民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和服务职能;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就业。重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现行补偿模式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严重偏低,不足以解决他们失去土地后的隐性失业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构建失地农民就业和长效保障机制:提高补贴标准;建立政府征地调节基金,解决补偿标准不一问题;设立政府主导的就业扶持基金;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传英 《天中学刊》2007,22(3):13-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测算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及土地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收入水平下降、失去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逐步向城市过渡,越来越多的耕地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被城市规划所占用,由此产生了一个失地农民这样特殊的社会群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失去土地的农民俨然也失去了一系列权益,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系列问题,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失地农民的权益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对此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添加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河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失地农民,其中一部分成为新的困难群体,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境遇。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依靠和保障,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难以维持其长久生活的。因此,面对河南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城市化的深入,河北省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状,指出其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收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等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耕地大面积被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如何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领域研究的新课题。很多地方在探索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运用“土地换保障”理论,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其中浙江嘉兴、四川成都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其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分析,从立法形式、资金筹集、保险对象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淋 《华章》2011,(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社会中的新型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失地是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结果,但由于农民与土地相分离,其收入来源阻断,进而引发生活危机,尤其是年老后的生存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要以“农民失地”为核心,建立起合理的基金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自然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做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使其老有所养,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调查研究,探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拓宽就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等建议,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