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形罩》和《无字》分别探讨东西方不同生活年代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及出路问题,意义深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两者在迷失和抗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男性话语权下东西方女性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迷失及通过极端的疯癫进行抗争的原因。她们的努力表明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反抗男权文化并且积极重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2.
《奥塞罗》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之一,其中女性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苔丝德梦娜和爱米莉亚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她们是当时社会妇女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个性,是本剧中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红娘与飞红分别是《西厢记》《娇红记》中的丫环形象,这两部戏曲虽都是写才子佳人的故事,结局却不尽相同。她们的身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丫环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也有众多的丫环形象,或多或少的带着她们的身影,可以看出丫环这个群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无名女士"和"花木兰"和其他华裔女性群体一样,都面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尽管她们在面临上述双重压迫时选择了不同的反抗方式,但她们在冲破双重压迫,打破沉默,实现自身价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所体现的"勇士精神"正是作家本身追寻自我历程中的女性典范。  相似文献   

5.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和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都是为爱情而勇于和强大的社会对抗的反叛女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两位女性的命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谊书不仅是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对西方文化和英语语言影响深远,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和加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都探讨了女性追求个人空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责令《新青年》更名的并非学界过去认定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而是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明显的政治文化考虑使《新青年》根本改变了对宗教组织的价值判断与斗争策略,将宗教描述为"历史遗形物",强调和夸大它与科学之间的对立。科学急于取代宗教在文化中的逻格斯中心位置,使"五四"新文化的整体结构不稳定。考察《新青年》杂志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将有助于理解五四新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内在运作动力。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5,(3):68-71
《摩西五经》是《旧约》收录的最初的经典,是古以色列人律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著作,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这些宗教所盛行国家的法律文化。但就国内来讲,很少有涉及希伯来法中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女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半边天",对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很有必要。在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摩西五经》中的女性法律地位不是单一的,其权利既有受压制的一面又有受尊重与保护的一面,应具体分析之。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一部以道家精神与少许西方文化为补充,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建立的封建大家族兴衰演变的小说。对于这个家族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创造了一个《京华烟云》时代的女性。她们无论是受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的影响,还是受到庄子伟大的道家理论的熏陶,她们都是在演义着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在于家、于国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勇敢,和对于人生精辟的领悟。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影片《花木兰》分析意识形态对配音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与西方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通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木兰形象受到了改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也有所显现,揭示配音翻译是对原文对白的改写,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西方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就《圣经》的文学性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展开论述。旨在说明《圣经》不仅是宗教经文和历史文献,还是一部文学经典,其作为一座"文化"桥梁,对英语学习者理解、掌握英语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是西方国家最为人熟知、流传范围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一部书,是西方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部宗教读物,其中更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鉴于《圣经》的强大影响力,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融入和借鉴了《圣经》中的元素。本文就《圣经》元素在英美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13年,集中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深邃思考。鲁迅力图站在现代女性的立场,重新审视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妇女问题的重新思考里包含激进的鲁迅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和重新呈现,也构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和交流,从而为妇女问题的探讨提供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故事新编》中的妇女形象,正在走着觉醒、反抗、独立、解放的现代女性道路。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确立,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道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强化,使我们在《故事新编》中看到一种超越传统的、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全新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