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评讲学生看的教学形式。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思维长期受到束缚,尽管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评改,学生仍然摆脱不了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的困扰,作文教学水平一直难以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大中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指导教师应该写“下水作文。”教师究竟是否能写出“下水作文?”教师能否写好“下水作文?”教师应该写怎样的作文?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4.
封彦明 《学周刊C版》2011,(8):175-175
一、练习不拘一格。赏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话一点也不假。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作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加以一点儿限制,让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枯燥,就会乐于写。  相似文献   

5.
作文“内容要具体”,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内容具体不具体是作文写得成功的主要标尺,可是目前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通病。可见作文内容写不具体是他们写作道路上的一道“拦路虎”,教师常在这样的作文批语后写上这样一句话:“写得不具体。”其实学生看到这样心里也很着急,不知道怎样写具体。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想方设法闯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6.
“作文作文,一做头疼”这是许多小学生的口头语。出现这种现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教的过死,使学生觉得作文课枯燥无味,无物可写;二是教师要求过高,期望过大,使学生对作文课产生畏难情绪,怕写也不敢写;三是对学生的作文批评过多,鼓励太少,使他们对作文失去兴趣,不愿去写。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继而大面积提高作文质量?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评讲学生看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不利于学生作文的自我发展,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思维长期受到禁锢,尽管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评改,学生仍然摆脱不了不知“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扰,作文教学水平一直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新大纲”、“课标”要求:小学各年级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想像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新大纲”、“课标”把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写出想像的内容和写想像作文作为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新大纲”、“课标”首次提出写想像作文,无疑是全新的课题,全新的要求,全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师下水”的主张。三十多年来,叶老提倡的“下水”主张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写“下水文”有很多好处: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沟通师生的情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也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学习的对象上。可现在有些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情绪低落,这不能不发人深思。小学生“失趣”的种种因素是什么? (一)拔高要求。《大纲》要求小学生以写简短记叙文为主,也学会写应用文。可现在有些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写“通”、写“好”、写“巧”,还要写得有“文采”。这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难以达到的厌倦情绪了。 (二)片面多练。由于拔高了要求,学生自然达不到,于是教师只好在“片面多练”上打主意。如增加作文次数,把两周一次的作文改为每周一次,外加什么“小作文”“小练写”“小观察”“小周记”“日知录”之类,名目繁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也使教师陷于作业堆中而不能自拔。 (三)好打低分。从学生作文的心理看,评分是最  相似文献   

10.
想象作文就是把人脑中加工改造而创造的一种新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的显著特点是创造性。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年级要“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高年级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曾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拘形式地写想象,就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童话,写幻想作文。  相似文献   

11.
“作文作文,一做头疼”这是许多小学生的口头语。出现这种现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教的过死,使学生觉得作文课枯燥无味,无物可写;二是教师要求过高,期望过大,使学生对作文课产生畏难情绪,怕写也不敢写;三是对学生的作文批评过多,鼓励太少,使他们对作文失去兴趣,不愿去写。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继而大面积提高作文质量?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写好作文永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抓好作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出题、学生写作”和“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做法,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苦改作文”的不良局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本文就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倡导学生习作个性化。让学生抒写自己的心灵,展示自身的魅力。按理学生对作文应该感兴趣,可实际情况是有些教师在作文训练时重应试技巧,轻素质提高。在作文的批改中重“打分”轻批改、评讲。结果使学生对作文无兴趣,甚至害怕作文。也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引入作文,使作文的内容更充实,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一、以作文来写课堂写作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从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写起,从写“小内容”、“小意蕴”到写人生与社会等大题材、大意蕴。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作文的训练基地,以课堂提供的素材为核心,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写课堂,把课堂当成作文训练的起点。1.课堂成为作文的起点。多半学生的作文是从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教师教学作文的设计和学生作文的质量,发现“作文难,难作文”是作文教学的困惑。分析其意思,大致不外乎两点:一是老师感到作文课难上,作文质量难于提高。二是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无法走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①教师研究教学大纲的功夫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作文的方向性。②教师研究教材单元作文训练项目的功夫不深,缺乏指导学生作文的针对性。③教师研究学生认识、接受事物规律的功  相似文献   

16.
作文“导写”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指导能力”和自身的“写作能力”。“指导能力”的主要体现是教给学生的作文方法切实可行,“写作能力”的主要体现是教师能够写出像样的“下水作文”。教师常写“下水作文”,既可提升自身作文“导写”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试就利用“下水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教学效果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那样“少、慢、差、费”。作文教学的改革,应是使学生乐于写作文,轻松写作文。作文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试谈小学生作文指导自治区文教局薜兰祖小学生写作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何指导,指导些什么?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要搞好作文指导,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作文指导不但要指导学生“怎样写”,还要指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写...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针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作文教学十要诀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可以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20.
一先放后收———在指导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初中学生作文内容雷同、形式雷同、语言雷同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中的失误。有些教师在布置文题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里面的具体的话怎么写)都讲得一清二楚。这样指导出的作文怎么能不出现大量的雷同?正确的方法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就是先让学生放胆去想,大胆去说。教师在学生想了、说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指导,避免作文出现雷同。这样做符合启发式原则,它是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在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